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导致 5 岁以下儿童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很多家长容易混淆,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掌握肺炎的早期识别方法,能帮助孩子及时得到救治,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肺炎与感冒:关键区别在哪里?
肺炎是肺部受到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影响肺部气体交换;而普通感冒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鼻、咽、喉)。两者早期症状有重叠,但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方面:
发热特点:感冒发热多为低热(38℃左右),持续时间短(1-3 天);肺炎发热多为高热(38.5℃以上),且持续不退(超过 3 天),服用退烧药效果较差。
精神状态:感冒时孩子虽有不适,但精神较好,能玩耍、进食;肺炎患儿常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嗜睡,对玩具和食物兴趣降低。
呼吸表现:感冒时呼吸基本正常;肺炎会出现呼吸急促、费力等症状,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标志。
二、肺炎早期的典型症状:从呼吸入手识别
肺部是气体交换的 “工厂”,一旦发炎,呼吸就会首先发出 “信号”。家长可重点观察以下表现:
1. 呼吸频率加快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正常呼吸频率不同,肺炎时会明显加快:
2 个月以内婴儿:安静时每分钟呼吸≥60 次;
2-12 个月婴儿:安静时每分钟呼吸≥50 次;
1-5 岁幼儿:安静时每分钟呼吸≥40 次。
(判断方法:在孩子安静或睡眠时,观察胸部起伏,计数 1 分钟的呼吸次数,连续数 3 次取平均值)
2. 呼吸方式异常
鼻翼扇动:孩子吸气时鼻翼明显扩张,像小扇子一样扇动;
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骨间隙出现明显凹陷,这是孩子用力呼吸的表现;
点头呼吸:孩子吸气时头部随呼吸上下晃动,如同 “点头”;
嘴唇发绀:嘴唇或指甲盖出现青紫色,提示缺氧,是较严重的信号。
3. 咳嗽特点有差异
肺炎早期咳嗽多为阵发性干咳,随后可能出现咳痰(婴幼儿不会吐痰,会表现为咽部有痰鸣音),咳嗽剧烈时可能伴有呕吐。与感冒咳嗽相比,肺炎咳嗽更频繁、声音更深沉,夜间或活动后加重,孩子常因咳嗽睡不安稳。
三、其他容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
除了呼吸相关症状,肺炎还可能伴随以下 “隐性” 表现,家长需提高警惕:
食欲骤降:孩子突然拒绝吃奶、吃饭,喂食时哭闹或吞咽困难,这是身体不适的重要提示;
持续呕吐或腹泻:部分肺炎患儿(尤其病毒感染引起)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频繁呕吐、腹泻,容易被误认为 “肠胃感冒”;
睡眠异常:入睡困难,或睡着后频繁惊醒,哭闹时声音微弱,与平时哭闹状态不同;
体温波动大:发热时体温忽高忽低,服用退烧药后短暂下降,很快又升至 39℃以上,且孩子四肢冰凉、寒战明显。
四、特殊人群:这些孩子更需警惕
以下婴幼儿患肺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需格外关注:
新生儿:可能不发热,甚至体温偏低,仅表现为吃奶减少、哭声微弱、口吐泡沫、呼吸急促,容易被忽视;
营养不良或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炎早期可能没有高热,主要表现为精神差、呼吸费力;
免疫力低下的孩子:长期服用激素或患免疫缺陷病的孩子,肺炎症状可能隐匿,需结合医生检查判断。
五、发现异常后该怎么做?
一旦观察到上述可疑症状,家长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就医:肺炎属于感染性疾病,需通过医生听诊、胸片检查、血常规等明确病因(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切勿自行用药;
保持呼吸道通畅:孩子咳嗽时可轻拍背部(从下往上、由外向内),帮助痰液排出;鼻塞时用生理盐水清理鼻腔,避免影响呼吸;
加强护理:让孩子多休息,室内保持通风(每天开窗 2-3 次,每次 30 分钟),湿度维持在 50%-60%,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
保证液体摄入:鼓励孩子多喝水、母乳或配方奶,预防脱水(尤其发热、呼吸急促时,身体水分消耗快)。
六、如何预防肺炎?
减少肺炎发生的关键在预防,尤其对于婴幼儿:
按时接种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A、C 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适当户外活动;
减少感染机会: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家人感冒时戴口罩,勤洗手(尤其接触孩子前);
及时处理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若持续不愈,可能发展为肺炎,需遵医嘱规范治疗。
小儿肺炎并不可怕,早期识别是关键。家长要牢记:孩子感冒后若出现 “呼吸快、精神差、发热久”,就需警惕肺炎可能。及时就医、科学治疗,大多数肺炎患儿都能顺利康复,不会留下后遗症。作为家长,细心观察就是孩子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张雷 襄城县人民医院 儿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