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这个庞大的“健康工厂”里,有一个科室常常被称为“医学法官”——病理科。当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肿瘤、进行活检后,那些被取下的组织标本会被送到这里,经过病理科医生的一系列检查和分析,最终给出明确的诊断结果。这个结果不仅能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还能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预测患者的预后。那么,病理科医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破译”标本中的健康密码的?这背后藏着一套严谨、精细且充满技术含量的流程。
一、标本接收及取材:从手术室到病理科的“第一关”
标本的旅程从手术室或内镜中心开始。当医生通过手术、穿刺、内镜活检等方式取下病变组织后,会立即将其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的固定液中(常规固定液为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体积需为标本体积的5-10倍以上)。福尔马林的作用如同“时间冻结器”,能迅速终止组织细胞的代谢,防止细胞自溶或腐败,保持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为后续检查奠定基础。
标本被送到病理科后,首先要经过严格的接收核对流程,这是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关键第一步。病理科技术员会仔细核对申请单上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标本来源(如“左肺上叶肿物”“胃窦活检”)、送检医生、临床诊断等,确保与标本容器上的标签完全一致。同时,技术员会测量标本的大小(长×宽×厚)、重量(大标本),观察标本的颜色、形状、质地(如是否坚硬、柔软、有囊性感),以及表面是否有出血、坏死、溃疡等特征,并详细记录在病理申请单上。
对于手术切除的大标本(如整个肺叶、乳腺、胃肠等),病理科医生会亲自进行大体检查(也称“巨检”)。以肿瘤标本为例,医生会测量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界限,观察肿瘤是否侵犯包膜、血管或神经,同时寻找可能存在的淋巴结(淋巴结状态对癌症分期至关重要)。这个过程就像“解剖微型器官”,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后续诊断——比如肿瘤表面的一个小凹陷,可能提示它起源于黏膜层;切面的鱼肉状质地,往往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
大体检查结束后,医生会根据标本的大小和病变特点,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块(称为“取材”)。一般来说,每块组织的厚度约3-5毫米,大小不超过1.5厘米×1.5厘米,这样既能保证组织充分固定,又能在后续切片时完整显示病变细节。对于小标本(如穿刺活检组织),通常会全部取材;而大标本可能需要选取多个部位,包括肿瘤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可疑的淋巴结、血管等,确保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二、组织处理:从“鲜肉”到“蜡块”的蜕变
取下的组织块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处理,才能变成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切片。这个过程如同“标本的工业化加工”,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时间和条件要求。
1.固定与脱水:锁住细胞的“生前状态”
组织块首先要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继续固定6-24小时(根据组织大小调整),确保细胞结构完全保存。之后,需要用不同浓度的酒精(从70%到100%)逐步浸泡组织,目的是脱去组织中的水分——因为水会影响后续的透明和包埋步骤。酒精浓度逐渐升高,能避免组织因水分快速流失而收缩变形。
2.透明与浸蜡:让组织“穿上蜡衣”
脱水后的组织会被放入二甲苯等透明剂中浸泡2-3小时(对于小组织标本需缩短透明时间),使组织变得透明,便于石蜡渗入。随后,组织会被转移到融化的石蜡中(温度约58-60℃),经过2-3小时的浸蜡,石蜡会完全取代组织中的透明剂,填充细胞间隙。此时,柔软的组织块会变得坚硬且有一定韧性,为后续切片做好准备。
3.包埋与冷却:制成“可切削的蜡块”
浸蜡后的组织会被放入金属或塑料模具中,再倒入融化的石蜡,并用镊子将组织块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不同的组织包埋有不同的要求)。待石蜡冷却凝固后,组织就被牢固地包裹在石蜡中,形成一个长方体的“蜡块”。这个蜡块可以长期保存(数十年甚至更久),方便日后复查或进一步研究。
三、切片与染色:让细胞“显形”的魔法
蜡块制成后,下一步是将其切成极薄的切片,再通过染色让细胞结构清晰可见。这一步是病理诊断的“核心技术活”,考验着技术员的操作精度。
切片:比头发丝还薄的“薄片”
技术员会将蜡块固定在切片机上,通过机械装置将蜡块切成厚度仅3-5微米的切片(1微米=0.001毫米,人类头发的直径约50-100微米)。切片必须完整、无褶皱,否则会影响观察。切好的切片会被50℃左右的温水中,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将切片展平,然后用载玻片(玻璃片)将其轻轻捞起,放入70℃的烤箱中烘烤30分钟,使切片牢固地粘在载玻片上,同时去除残留的石蜡。
染色:任何组织切片都需染色才能看到组织的细微结构,从而分辨出其良恶性。最常用的是苏木精伊红染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E染色。除此之外还有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四、显微镜观察:病理医生的“火眼金睛”
切片制作完成后,就到了病理诊断最核心的环节——病理科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解读细胞和组织的“语言”。这个过程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
1.初筛与初步诊断
首先,医生会用低倍镜(10倍物镜)快速浏览整个切片,了解组织的整体结构:比如,这是正常组织还是病变组织?病变是弥漫性的还是局限性的?是否有炎症、坏死、钙化等改变?在低倍镜下,医生可以大致判断病变的性质——比如,大量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提示感染或炎症;而细胞排列紊乱、形成不规则的团块,则可能是肿瘤。
随后,医生会用高倍镜(40倍物镜)仔细观察病变区域的细胞细节:细胞核的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细胞质的形态,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否有异常分裂象(癌细胞的分裂象往往增多且不规则)等。以胃癌为例,正常胃黏膜细胞排列整齐,形成规则的腺体;而胃癌细胞会突破基底膜,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细胞核明显增大、异型性显著,还可能侵犯周围的肌肉组织。
2.特殊情况:需要“辅助武器”的疑难病例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如分化差的肿瘤、罕见病),仅靠HE染色可能无法明确诊断。这时,病理科医生会借助辅助诊断技术,就像给“显微镜”装上“放大镜”和“探测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来判断病变性质。比如,乳腺癌患者的切片中若检测到“HER2蛋白”过度表达,提示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淋巴瘤的诊断则完全依赖免疫组化——不同类型的淋巴瘤会表达特定的“标志物”(如CD20阳性提示B细胞淋巴瘤)。
-特殊染色:针对某些特殊结构或病原体的染色方法。比如,过碘酸-雪夫染色(PAS)可显示糖原和黏液,用于诊断糖原累积病或真菌感染;抗酸染色则能检测结核杆菌(呈红色杆状)。
-分子病理检测:通过基因测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检测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比如,肺癌患者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提示对靶向药物敏感;结直肠癌的“KRAS基因突变”则可能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这些辅助技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在肿瘤的分型、分期和治疗指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多学科会诊(MDT):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复杂病例(如晚期癌症、罕见病),病理科医生会联合临床医生、影像科医生、外科医生等进行多学科会诊。病理诊断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如CT、MRI)、手术所见等信息,才能做出最终判断。比如,同样是肺部的小结节,病理切片显示为“腺癌”,但如果患者有乳腺癌病史,就需要考虑是否为乳腺癌转移;若患者无其他肿瘤病史,则更可能是原发性肺癌。
五、病理报告:给临床的“最终判决书”
经过上述一系列检查和分析后,病理科医生会出具一份病理报告。这份报告是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内容通常包括:
-标本类型:如“左乳腺肿块穿刺活检组织”“胃窦黏膜活检组织”;
-大体描述:标本的大小、颜色、质地等;
-镜下描述: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特征,如“见大量异型细胞呈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易见”;
-诊断结论:这是报告的核心,如“(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良性)”;
-辅助检查结果:如免疫组化结果“ER(+)、PR(+)、HER2(-)”,分子检测结果“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缺失”;
-建议:如“建议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术后需辅助化疗”等。
对于恶性肿瘤,病理报告还会包含肿瘤分期(如TNM分期:T代表原发肿瘤大小,N代表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和分级(如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这些信息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方式和预后。
病理报告的出具时间因标本类型而异:小标本(如活检)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大标本(如手术切除的肿瘤)需要5-7个工作日;若需要做免疫组化或分子检测,则可能延长至10-14个工作日。
结语:每一份标本背后,都是生命的重量
从标本接收到病理报告出具,一个看似简单的检查,背后是病理科医生和技术员数小时甚至数天的精细操作。他们在显微镜下凝视的每一个细胞,都可能关系到一个患者的治疗方向和生命质量。
对于患者而言,了解病理检查的流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诊断结果的意义——当医生告诉你“需要做病理检查”时,不必过度恐慌,这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步骤;拿到病理报告后,若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下一步的治疗建议。
病理科是医院里最“安静”的科室之一,却承载着“明辨疾病、守护健康”的重大责任。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医学法官”,用他们的专业和严谨,为每一个生命的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
(郭瑞华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