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常见的病理检查有哪些类型?

2025-07-16 08: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诊疗流程中,病理检查如同“医学法官”,通过对人体组织或细胞的微观分析,为疾病诊断提供最终依据。从体表的小肿块到内脏的复杂病变,病理检查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操作方式。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病理检查类型,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疾病诊断的“侦察兵”

最常见类型,就是从患者体内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的检查方法。它能在治疗前明确病变性质,是肿瘤诊断、炎症判断等场景的核心手段。根据取材方式的不同,常规活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穿刺活检:微创取样的“精准打击”

穿刺活检通过专用穿刺针获取病变组织,具有创伤小、操作快的特点,适用于体表或深部器官的病变检查。

- 细针穿刺活检:使用直径0.5-0.7毫米的细针,通过负压抽吸获取少量细胞或组织碎片。这种方法几乎无创伤,可在门诊完成,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肿块的初步筛查。例如,发现甲状腺结节后,细针穿刺能快速判断结节是否为良性增生或恶性肿瘤,但由于取材量少,有时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

- 粗针穿刺活检:采用直径1.2-2毫米的粗针,通过切割装置获取条状组织(长度1-2厘米)。相比细针穿刺,它能获取更完整的组织,诊断准确性更高,适用于肺部结节、肝脏肿瘤等深部病变。以肺结节为例,在CT引导下进行粗针穿刺,获取的组织不仅能明确是否为肺癌,还能区分腺癌、鳞癌等具体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穿刺活检的成功依赖精准定位,通常需超声、CT等影像技术引导,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或疼痛,多数可自行缓解。

2. 内镜活检:深入体内的“直观取样”

内镜活检借助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内镜设备,直接观察体内管腔器官的黏膜病变,并通过附带的活检钳夹取组织(大小约0.2-0.3厘米)。

这种方法能在直视下针对性取材,是消化道、呼吸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比如,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黏膜有糜烂或溃疡,可直接钳取病变组织,明确是否为胃炎、胃溃疡或胃癌;肠镜发现结肠息肉时,活检不仅能判断息肉性质(炎性、腺瘤性或癌变),若为小腺瘤,还可同时切除,实现诊断与治疗一体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活检钳取的组织较小,可能出现“取样误差”,即未取到病变核心部位,因此有时需要多次活检才能明确诊断。

3. 手术活检:切开取样的“深度探查” 完整病变的“全面评估”

(1) 对于体表或浅部的较大病变可在局部麻醉下切开,切取小块病变组织(如皮肤肿瘤、乳腺肿块),缝合后送病理检查。较小病变还可以将整个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后送检,如切除皮肤痣、小的乳腺纤维瘤等。这种方法能获取较多组织,诊断准确性高,但创伤相对较大。对于良性病变,局部完整切除活检可同时达到治疗目的。 若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或接受放化疗。

(2) 完整切除病变器官或肿瘤(如乳腺、肺叶、结直肠等)时,完整的标本会被送到病理科进行全面检查,这是判断病变性质、范围和分期的关键步骤。

常规手术标本的病理报告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若需进一步做免疫组化或分子检测,时间会延长。

二、冰冻切片检查:手术中的“紧急判断”

手术中,医生有时需要快速明确病变性质以决定手术范围,这时就需要“冰冻切片检查”(术中冰冻),能在30分钟内提供初步诊断。

其流程为:手术医生切取少量病变组织后立即送病理科;技术员将组织快速冷冻(一般情况下为-20 ℃左右,不同的组织冰冻切片的最佳冷冻温度不同),切成薄片并染色;病理科医生在30分钟内出具初步报告,告知手术医生。

例如,乳腺手术中,若冰冻切片提示为良性肿瘤,医生只需单纯切除;若为恶性,则需扩大切除范围(如切除整个乳腺并清扫淋巴结)。

因组织冷冻可能导致细胞变形,且快速操作影响切片质量。冰冻切片要求诊断医师在很短时间内给出诊断,有的病例又难以快速诊断,因此,冰冻会具有更多的局限性和误诊的可能性。因此,报告通常注明“仅供术中参考,最终诊断以常规病理报告为准”。若无法明确诊断,医生会先结束手术,等待常规报告后再制定方案。

四、细胞学检查:通过细胞形态“初筛病变”

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人体分泌物、脱落细胞或穿刺获取的细胞,观察形态诊断疾病,操作简单、创伤小,常用于肿瘤筛查或初步诊断。

1. 脱落细胞学检查:收集自然脱落细胞

人体腔道器官的黏膜细胞会不断脱落,这些细胞可能包含病变细胞,收集检查可辅助诊断。

- 痰细胞学检查:肺癌高危人群留取深部痰液,涂片观察是否有癌细胞,作为筛查手段,但其阳性率较低(20%-30%)。

- 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涂片或TCT):通过宫颈刷收集宫颈脱落细胞,是宫颈癌筛查的核心方法,能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降低死亡率。

- 胸腹水细胞学检查:抽取胸腔积液或腹水,离心后涂片,若发现癌细胞,可诊断为恶性胸腹水(提示癌症转移)。

脱落细胞学检查适合筛查,但缺乏组织结构信息,难以明确诊断,需结合活检确认。

2. 穿刺细胞学检查:针对性获取细胞

与穿刺活检类似,穿刺细胞学检查通过细针获取细胞,比活检更简单,创伤更小,常用于甲状腺、乳腺、淋巴结等部位的病变筛查。

例如,甲状腺结节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若发现“滤泡上皮细胞异型性”,提示可能为甲状腺癌,需进一步做组织活检;若仅见正常细胞,则多为良性结节,定期复查即可。但因获取的细胞量少,难以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和结构,多用于初步筛查,确诊仍需组织活检。

五、特殊病理检查:破解疑难病例的“高级工具”

对于罕见病、疑难肿瘤或需要明确治疗靶点的病例,需借助特殊病理检查技术。

1.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IHC)

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辅助诊断。不同细胞或肿瘤会表达特定“标志物”(蛋白质),通过抗体与标志物的特异性结合,使目标物质显色,明确诊断。

例如,淋巴瘤的诊断依赖免疫组化:B细胞淋巴瘤表达CD20,T细胞淋巴瘤表达CD3,据此可区分类型,指导治疗(如CD20阳性淋巴瘤可用靶向药利妥昔单抗)。乳腺癌中,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可判断是否适合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是个性化治疗的关键。

2. 分子病理检查

通过检测基因或染色体异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信息,是“精准医疗”的核心技术。

- 基因突变检测:如肺癌患者检测EGFR、ALK等基因突变,若存在突变,可使用对应的靶向药(如EGFR抑制剂),疗效优于传统的化疗。

-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如基因扩增),如乳腺癌的HER2基因扩增可通过FISH确认,指导靶向药使用。

- 高通量测序(NGS):一次检测多个基因突变,适合晚期癌症患者寻找潜在治疗靶点,尤其适用于罕见突变或耐药病例。

分子病理检查的标本通常是活检或手术获取的组织,部分可通过血液(循环肿瘤DNA)检测,创伤更小。

结语: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从微创的穿刺活检到全面的手术标本检查,从快速的冰冻切片到精准的分子检测,不同的病理检查类型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疾病诊断的完整体系。这些检查不仅能明确病变性质,还能指导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了解这些检查类型,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诊疗:当医生建议活检时,不必过度担忧,它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步骤;拿到病理报告后,若有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报告中的关键信息(如病变性质、分期等)。病理检查的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严谨与专业,为疾病的精准诊疗保驾护航。

(郭瑞华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