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人群体中,冠心病如同一位隐匿的 “健康杀手”,常常以各种不典型的症状悄然侵袭。很多老年人和家属对冠心病的认知还停留在 “剧烈胸痛” 的刻板印象中,却不知晨起时的轻微胸痛、夜间睡觉时的莫名气短,都可能是冠心病发出的预警信号。这些容易被忽视的 “身体警报”,往往是疾病进展的关键提示,及时捕捉并正确应对,能为老年人的健康争取宝贵的时间。
晨起胸痛:并非 “老毛病” 那么简单
清晨时分,当老年人从睡梦中醒来,若频繁出现胸部闷痛、压榨感,甚至伴有左肩或下颌的放射性疼痛,很可能是冠心病的早期信号。这种疼痛通常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因此常被误认为是 “睡姿不当” 或 “年纪大了的正常反应”。
从医学角度来看,晨起时段是冠心病发作的 “高危窗口”。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处于缺水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同时,清晨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加重,引发心肌缺血,进而出现胸痛症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能力可能下降,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胸部隐隐作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等,容易被忽视。如果这种晨起不适每周出现 2 次以上,或者症状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就必须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冠状动脉 CT 等相关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夜间气短:警惕心功能受损的表现
不少老年人在夜间睡觉时会突然感到气短、呼吸困难,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冠心病导致心功能受损的典型表现之一。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逐渐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功能不全。当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肺部血液回流不畅,就会引起肺淤血,从而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的症状。坐起后,由于重力作用,肺部血液回流减少,症状会有所缓解。
此外,老年人如果在夜间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泡沫状),或者伴有心慌、心悸等症状,也可能与冠心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有关。这些症状往往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长此以往,还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老年人频繁出现夜间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脏超声、BNP(脑钠肽)等检查,评估心功能状态,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其他不容忽视的 “隐形信号”
除了晨起胸痛和夜间气短,冠心病在老年人身上还可能表现出一些 “隐形信号”,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有些老年人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疲倦,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这是因为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乏力症状。还有些老年人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是由于心脏与胃部的神经支配存在交叉,心肌缺血时可能会引起胃部放射性不适,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另外,牙痛也是冠心病的一个不典型信号。当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可能会放射到牙齿,导致牙痛,但这种牙痛通常没有明确的牙病病灶,且疼痛部位不固定,与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
科学应对:从预防到治疗的全面防护
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等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
如果已经被确诊为冠心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 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等。
同时,冠心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出现胸痛、气短等症状加重,应立即休息,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若症状在 15 分钟内未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总之,老年人冠心病的症状复杂多样,晨起胸痛、夜间气短等信号不容忽视。老年人及其家属应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密切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保护老年人的心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高春玲 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 高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