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胸闷气短别忽视!主动脉瓣狭窄:从微创换瓣到重获“心”生

2023-07-28 10: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胸闷、气短、乏力……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心脏发出的“红色警报”。主动脉瓣狭窄作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若未及时干预,患者可能面临心衰、晕厥甚至猝死风险。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换瓣手术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让“心门”重获新生成为可能。

一、主动脉瓣狭窄:心脏的“阀门”失灵

主动脉瓣是心脏的“出口阀门”,负责将左心室泵出的血液单向送入主动脉。当瓣膜因钙化、畸形或退行性病变导致狭窄时,心脏需更用力收缩以维持血流,长期负荷过重将引发心肌肥厚、心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全身供血不足。

1. 典型症状:

· 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 心绞痛: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疼痛多位于胸骨后,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但硝酸甘油可能无效甚至加重症状。

· 晕厥或黑矇:心输出量骤减导致脑供血不足,多在体力活动后发生,部分患者首发症状即为晕厥。

2. 高危人群:

· 年龄>65岁:退行性瓣膜病变是主要病因,瓣膜钙化随年龄增长加剧。

· 先天性瓣膜畸形:如二叶瓣畸形,患者年轻时可能无症状,但瓣膜钙化风险显著高于常人。

· 风湿性心脏病史:虽少见,但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伤仍需警惕。

二、诊断与评估:从症状到影像的“层层筛查”

主动脉瓣狭窄的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

1. 听诊: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可闻及粗糙、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2. 超声心动图:确诊“金标准”,可测量瓣口面积、跨瓣压差及左心室功能。重度狭窄定义为瓣口面积<1.0cm²或平均跨瓣压差>40mmHg。

3. 心电图:左心室肥厚、ST-T改变或心律失常(如房颤)提示病情进展。

4. 心脏CT或MRI:评估瓣膜钙化程度及冠状动脉情况,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三、治疗选择:从药物到手术的“阶梯策略”

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层管理:

1. 药物治疗:

· 缓解症状: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利尿剂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

· 延缓进展: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但无法逆转瓣膜钙化。

· 局限性:药物治疗无法根治狭窄,仅适用于无症状或轻度狭窄患者。

2.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

· 适应证:年轻患者、瓣膜钙化严重或合并其他心脏手术需求者。

· 手术过程: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切除病变瓣膜并植入机械瓣或生物瓣。

· 优势:手术效果确切,长期生存率高;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终身抗凝。

· 风险:创伤大、恢复慢,高龄或合并症患者手术风险较高。

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 适应证:高龄、外科手术高危或禁忌的患者。

· 手术过程:通过股动脉或心尖穿刺,将人工瓣膜经导管输送至主动脉瓣位置并释放。

· 优势: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无需开胸,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 局限性:瓣周漏风险略高于SAVR,长期耐久性需进一步观察。

4. 球囊扩张术:

· 适应证:不适合手术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 局限性:效果不持久,易复发,仅作为姑息治疗手段。

四、术后管理与康复:从“换瓣”到“新生”

1. 抗凝治疗:

· 机械瓣患者需终身服用华法林,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 生物瓣患者术后抗凝3-6个月,降低血栓风险。

2.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低盐低脂,增加膳食纤维,控制体重。

· 运动: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 随访:术后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瓣膜功能及心功能。

3. 并发症预防:

· 感染性心内膜炎:口腔治疗或侵入性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心律失常:房颤患者需抗凝及心率控制。

五、预防与早期干预: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

1. 高危人群筛查:

· 65岁以上人群每年行心脏超声检查,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瓣膜畸形家族史者。

2. 控制危险因素:

· 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延缓瓣膜退行性变。

3. 及时就医:

· 出现胸闷、气短、晕厥等症状时,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结语:科技赋能,让生命重焕生机

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已从传统的开胸手术迈向微创时代。TAVR技术的普及,让高龄、高危患者重获手术机会;生物瓣膜的改进,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然而,再先进的技术也需以早期诊断为前提。若您或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让医学的进步为生命保驾护航。从“胸闷气短”到“重获新生”,主动管理心脏健康,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承诺。

(杨珍珍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心脏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