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疾病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一类常见病症,心脏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微创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两种主要方法。那么,患者在面对这两种手术方式时,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瓣膜成形术与瓣膜置换微创手术的定义与原理
心脏瓣膜成形术,简单来说,就是对病变的心脏瓣膜进行修复,使其恢复正常功能。就像给心脏的“门”进行修理,让“门”能够正常开关,保证血液的顺畅流动。该手术通常适用于病变轻微的二尖瓣或三尖瓣,比如瓣膜狭窄、瓣膜关闭不全等情况。通过瓣环的重建和环缩,乳头肌和腱索的缩短、延长及转移,人工瓣环和人工腱索的植入,瓣叶的修复等操作,使瓣膜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瓣膜置换微创手术则是通过微小切口进入胸腔,借助显微镜或内窥镜等器械,将病变的心脏瓣膜切除,然后植入人工瓣膜。它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脏手术方法,与传统的开放性心脏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可分为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和胸部小切口瓣膜置换术、胸腔镜下瓣膜置换术等。
瓣膜成形术的优势与适用情况
瓣膜成形术具有诸多优势。首先,术后患者一般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避免了因长期服用抗凝药所带来的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其次,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较换瓣明显提高,心脏功能恢复更好。从适用情况来看,瓣膜成形术适用于多种心脏瓣膜病症,包括瓣膜狭窄、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结构异常、心脏功能受损以及患者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等情况。例如,对于症状明显且影像学检查显示瓣膜功能受损的主动脉狭窄和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成形术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对于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通过瓣膜成形术可以重建瓣膜的正常功能,改善心脏的泵血效率,减轻心脏负担。此外,对于一些年轻患者,尤其是需要长期生存质量的患者,瓣膜成形术比置换手术更为适合,因为能够保留原有的瓣膜组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且有助于延长瓣膜的使用寿命。
瓣膜置换微创手术的优势与适用情况
瓣膜置换微创手术的优势也很明显。切口小,美容效果好,术后疤痕较小;出血少,输血少,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小;创伤小,疼痛轻,患者术后恢复快,可以更早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住院时间短,费用相对较低(虽然微创手术本身费用较高,但因住院时间短等综合因素,整体费用可能相对降低);对于青少年病人来说,心理微创,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手术体验。其适用情况主要包括需要置换心脏瓣膜的病人,如严重的心脏瓣膜狭窄、糖尿病、高龄等病情。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微创手术,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手术难度来决定是否采用微创手术。例如,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瓣膜病变,如二尖瓣轻度反流,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然而,对于严重的瓣膜狭窄或反流,如重度二尖瓣狭窄,通常需要传统的开胸手术来充分暴露和更换瓣膜。此外,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其合并症也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特殊情况,则可能不适合进行微创手术。
两种手术方式的风险与局限性
瓣膜成形术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其远期再次手术率相对较高,因为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针对所有不同病变采用多种修复方法,手术要求相对较高,需术中食道超声监测来判定瓣膜成形的效果。如果修复效果不理想,可能会导致瓣膜功能再次出现问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瓣膜置换微创手术同样存在风险和局限性。技术要求高,手术难度较大,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由于手术切口较小,手术视野受限,操作难度增加,容易出现出血、感染、心脏损伤等并发症。而且,微创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在处理复杂瓣膜病变时会相对较低,所以适应症更严格。对于不适合微创手术的患者,仍应选择开胸手术进行心脏瓣膜置换。
选择手术方式的综合考量因素
在选择瓣膜成形术还是瓣膜置换微创手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病情严重程度是关键因素之一,对于病变较轻的患者,瓣膜成形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病变严重、需要彻底更换瓣膜的患者,瓣膜置换微创手术可能更合适。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也很重要,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能更适合瓣膜成形术,以保留自身瓣膜组织;而高龄、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能由于手术耐受性等原因,更适合瓣膜置换微创手术。患者的意愿和期望也不容忽视,有些患者可能更希望避免长期服药,那么瓣膜成形术可能更符合他们的期望;而有些患者可能更关注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那么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推荐合适的手术方式。此外,医生的建议和技术水平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心脏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微创手术各有优劣,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充分了解两种手术的特点、优势、风险和局限性,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病情、年龄、身体状况、个人意愿等因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潘砚鹏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脏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