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核心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血管壁内脂质斑块沉积,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的两种极端表现,常因症状相似被混淆,但二者在发病机制、危险程度及急救策略上存在本质差异。本文将结合临床指南与真实案例,解析冠心病的预警信号与应对策略。
一、心绞痛与心梗:同根不同命
心绞痛与心梗的根源均在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但二者在病理层面存在关键分野:
· 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未达完全闭塞,心肌仅出现短暂缺血。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迫感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持续数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欣副主任医师指出,心绞痛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寒冷刺激诱发,本质是心肌的“缺血预警”。
· 心梗: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完全闭塞,心肌发生不可逆坏死。症状较心绞痛更剧烈,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常超过20分钟),伴大汗、恶心、呕吐甚至晕厥。若未及时开通血管,死亡率高达30%。
二、预警信号:从“隐痛”到“剧痛”的渐进
冠心病的预警信号可划分为典型症状与非典型表现,需结合患者基础病史综合判断:
1. 典型胸痛:心绞痛多表现为“劳力性胸痛”,即活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心梗则表现为“静息性胸痛”,常在夜间或休息时发作,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
2. 非典型症状:
· 上消化道症状:心梗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易误诊为胃病。
· 神经症状:头晕、头痛、牙痛或下颌痛,可能与心肌缺血引发的神经反射有关。
·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冷汗、心悸,可能提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 高危人群特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肥胖及家族史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若患者合并3项以上危险因素,出现上述症状需高度警惕。
三、急救策略:分秒必争的生死抉择
面对冠心病急性发作,正确的急救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 心绞痛急救:
· 立即停止活动:静坐或平卧,减少心肌耗氧。
·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5分钟1次,最多3次。若症状未缓解,需警惕心梗可能。
· 监测生命体征:若血压低于90/60mmHg,禁用硝酸甘油,应立即就医。
2. 心梗急救:
· 绝对卧床:避免任何移动,防止血栓脱落引发栓塞。
· 拨打120:清晰描述症状(如胸痛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
· 心肺复苏: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立即进行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
· 溶栓与介入治疗:发病12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期,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
四、预防为先:从生活方式到药物干预
冠心病的预防需贯穿全生命周期:
1.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低盐低脂(每日盐摄入<5g,脂肪占比<30%),增加膳食纤维(燕麦、蔬菜)。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
· 戒烟限酒:吸烟者心梗风险增加3倍,酒精摄入每日男性<25g、女性<15g。
2. 药物干预:
·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75-100mg/d)可抑制血栓形成。
·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可稳定斑块,降低LDL-C至<1.8mmol/L。
·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3. 定期筛查:
· 高危人群:每年检测血脂、血糖、心电图。
· 症状复发者:行冠状动脉CTA或造影明确血管狭窄程度。
五、结语: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
冠心病的管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心绞痛是心肌的“求救信号”,而心梗则是生命的“红色警报”。通过识别预警信号、掌握急救技能、坚持长期管理,患者可将冠心病的风险降至最低。记住:每一次胸痛都是身体的警示,每一次急救都是对生命的守护。从今天起,关注心脏健康,让生命之舟远离冠心病的暗礁。
(杨珍珍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心脏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