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血、成分血傻傻分不清?一文读懂区别

2024-06-13 18: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液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资源,其分类与使用直接影响救治效果。全血与成分血是两种基础血液制品,二者在采集方式、成分构成、临床应用及安全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成分构成:全血“大而全”,成分血“专而精”

全血:指从健康献血者体内直接采集的未加工血液,包含红细胞(占比40%-50%)、血浆(50%-60%)、白细胞及血小板。其保存需添加抗凝剂,在2-6℃环境下可保存35天,但粒细胞、血小板等活性成分会随时间快速衰减。

成分血:通过离心分离技术从全血中提取的单一成分,主要包括:

红细胞:用于纠正贫血,如急性失血、溶血性疾病;

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障碍,如白血病化疗后出血;

血浆:补充凝血因子,治疗血友病、肝病等;

冷沉淀物:富含纤维蛋白原,用于凝血障碍急救。

成分血可进一步加工为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纯度更高。

二、采集方式:全血“一次采集”,成分血“循环分离”

全血采集:通过静脉穿刺将血液直接收集至含抗凝剂的密闭血袋,全程无菌操作,单次采集量通常为200-400毫升,间隔期6个月。

成分血采集:需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通过一次性密闭管道实现血液体外循环分离。以血小板采集为例,过程需40-60分钟,仅提取所需成分,其余血液回输体内,捐献间隔期缩短至14天。该方法对献血者身体影响更小,恢复更快。

三、临床应用:全血“应急补充”,成分血“精准治疗”

全血适应症:

急性大出血(如车祸、产后出血),需快速补充血容量;

战场急救等紧急场景,无法即时分离成分时使用。

但需注意,全血中血小板、凝血因子浓度不足,无法满足复杂凝血障碍需求。

成分血适应症:

红细胞:贫血、失血性休克;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20×10⁹/L或严重出血倾向;

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A需补充Ⅷ因子);

粒细胞:严重感染且抗生素无效时。

成分血可实现“缺什么补什么”,避免无效输注。

四、安全性与疗效:成分血“风险更低,效果更优”

输血反应风险:

全血含多种抗原物质,易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或溶血反应(如ABO血型不合);

成分血通过洗涤、离心处理,去除90%以上白细胞及血浆蛋白,过敏反应发生率降低70%。

疗效对比:

全血中红细胞活性随保存时间下降,第35天红细胞存活率仅70%;

成分血中浓缩红细胞保存期延长至42天,且纯度更高(如洗涤红细胞白细胞残留<0.1%),疗效更稳定。

资源利用效率:

1单位全血仅能满足1名患者红细胞需求;

相同全血可分离出1单位红细胞、1单位血浆及1治疗量血小板,满足3-4名患者需求,显著提升血液利用率。

五、保存与运输:全血“条件苛刻”,成分血“灵活适配”

全血保存:需全程冷链(2-6℃),保存液(如CPD-A)可维持红细胞活性35天,但血小板、粒细胞在24小时内失活。

成分血保存:

红细胞:2-6℃保存42天;

血小板:22℃振荡保存5天;

新鲜冰冻血浆:-18℃以下保存1年;

冷沉淀物:-20℃以下保存1年。

不同成分的保存条件差异,使得成分血可根据临床需求灵活调配。

全血与成分血的区别本质上是“整体”与“精准”的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病情、血液成分活性及医疗资源,选择最适宜的输血方案。

(宋冰 濮阳市中心血站 质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