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知中,“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是其典型症状。然而,中医对糖尿病有着更为全面且深入的洞察,除了这些常见症状外,还格外关注以下 4 个重要体征。
1.肢体麻木
中医认为,糖尿病病程日久,易导致气血亏虚,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肢体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便会出现麻木之感。从经络角度看,四肢为诸阳之末,气血本就难以通达,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代谢紊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易阻滞经络,使得肢体末端的气血运行进一步受阻。这种麻木往往从四肢末端开始,如手指、脚趾,可逐渐向上蔓延。轻者仅觉轻微麻木,似有蚁行感;重者则麻木不仁,对冷热、疼痛等感觉减退,甚至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功能,增加跌倒、烫伤等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信号,提示病情已深入经络血脉,治疗需侧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改善肢体气血运行。
2.视物模糊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阴虚燥热,虚火上炎,灼伤目络,或因气血不足,目失所养,均可引发视物模糊。一方面,长期高血糖状态致使阴津亏耗,肝阴不足,不能滋养目睛,如同灯油枯竭,灯火黯淡,视力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痰瘀互结,阻滞眼内脉络,恰似水管堵塞,水流不畅,眼底视网膜血液循环受阻,出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病变,导致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遮挡等症状。这不仅是眼部局部问题,更是全身脏腑失调在目系的反映,中医会通过滋补肝肾、清热明目、化瘀通络等法整体调理,以挽救视力,延缓眼底病变进展。
3.皮肤瘙痒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这与内风扰动、血虚生风密切相关。阴虚则生内热,热极生风,此风非外界之风邪,乃体内气血失常所致。血虚不能濡养肌肤,肌肤失于柔润,干燥脱屑,加之风邪善行而数变,游走于肌表,故瘙痒难耐。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夜间尤甚,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甚至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而且,皮肤瘙痒程度常随血糖波动而变化,血糖控制不佳时加重,反之则减轻,这也为中医判断病情提供了参考依据,治疗上常采用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之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减轻瘙痒症状。
4.便秘与腹泻交替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糖尿病日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肠道传导功能紊乱,进而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现象。当脾虚气陷时,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可致腹泻,大便溏薄,一日数次;而胃阴不足,肠燥津亏时,又会出现便秘,大便干结如羊粪,数日一行。这种交替症状反映了脾胃功能处于失衡状态,中焦气机斡旋不利,同时也与患者的饮食、情志等因素相关。中医通过健脾益胃、调和肠胃、润肠通便等治法,恢复脾胃正常运化与肠道传导功能,稳定大便性状,从根本上改善这一复杂症状。
总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超越了“三多一少”的局限,通过对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皮肤瘙痒、便秘与腹泻交替这 4 个体征的细致观察与精准辨证,能够更早期、更全面地把握病情发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整体调理,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彰显了中医在糖尿病防治领域的独特优势与深厚智慧。
(王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中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