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的诊疗范畴中,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往往依赖于典型的症状、心电图改变、血液指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手段。然而,临床上却存在这样一类患者,他们被胸闷、心悸等症状困扰,历经各项检查,却始终难以明确病因,常规治疗手段也收效甚微。其实,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有一种名为“痰湿阻络”型的冠心病,很可能就是这些疑难病症的“幕后黑手”。
中医看待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脏并非孤立运作。当体内痰湿之邪滋生,便会如同阴霾笼罩,阻滞经络气血的顺畅运行。痰湿的产生,多与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息息相关。长期嗜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会加重脾胃负担,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聚湿生痰;而情绪抑郁、焦虑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津液输布障碍,同样为痰湿的形成创造条件。
一旦痰湿形成,它们会逐渐侵袭心脉及其周边经络。心脉本应是气血畅通无阻的通道,以保证心脏得以滋养,正常搏动。但痰湿就像黏稠的泥浆,淤积在脉络之中,使得气血流通受阻,心肌失养,进而引发胸闷、心悸等不适。这种胸闷之感,并非单纯的憋闷,而是伴有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仿佛有一团湿漉漉的棉絮堵在胸口,让人呼吸不畅;心悸则表现为心跳异常,时而慌乱急促,时而间歇停顿,毫无规律可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痰湿阻络”型冠心病除了胸闷心悸的典型症状外,还常伴有一些独特表现。患者多体型肥胖或超重,腹部松软肥硕,这是痰湿积聚于体内的外在征象;舌苔往往厚腻,或白腻或黄腻,腻苔提示着体内湿浊缠绵;脉象多滑或弦滑,滑脉主痰湿、食积,弦脉则反映气机不畅,与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相契合。此外,这类患者还可能伴随头晕、头重如裹,仿若头顶戴着一顶湿重的帽子,这是因为痰湿上犯清窍;肢体困倦、沉重乏力,活动后尤为明显,皆因痰湿困阻脾阳,阳气不展,肌肉四肢失于温煦推动;胃口不佳,即便稍有进食便觉腹胀,也是脾胃运化受痰湿抑制的表现。
面对这样的病症,西医常规检查可能会陷入困境。因为冠状动脉造影或许未发现明显狭窄病变,心电图在症状不发作时也可能并无特异性改变,血液检测中的心肌酶谱、血脂等指标可能仅显示轻度异常,无法确凿指向冠心病诊断。而中医凭借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捕捉到“痰湿阻络”这一关键病机。
在治疗上,中医遵循祛痰除湿、通络活血的原则。方剂选用上,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堪称经典之作。瓜蒌宽胸散结、清热化痰,犹如夏日清风,驱散胸中痰热;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为心脉气血通行开辟道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增强祛痰之力。再佐以茯苓、陈皮健脾利湿,从根源截断痰湿生成;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改善心脉瘀阻状况。同时,配合针灸疗法,选取内关、膻中、足三里等穴位,内关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膻中为气会之所,可宽胸理气,足三里调理脾胃、生化气血,诸穴协同,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助力驱散痰湿之邪。
日常生活中,患者自身调理也至关重要。饮食务必清淡,减少油脂、甜食摄入,远离生冷寒凉食物,多吃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之物,以助脾胃运化;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避免久居湿地;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可增强体质,且运动出汗亦是排出体内湿气的有效途径。
总之,对于查不出明确原因的胸闷心悸,切勿忽视“痰湿阻络”型冠心病的可能。中医以其独特视角与方法,为这类疑难病症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路径与解决方案,值得深入探究与应用,让隐匿于痰湿背后的心脏隐患得以昭然,使患者重归健康生活。
(王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中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