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腹腔镜手术中注入的“二氧化碳”,对身体有影响吗?

2025-04-15 20: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医生告知需要做腹腔镜手术时,很多患者会产生疑问:“手术中往肚子里充二氧化碳,会不会对身体有害?”这种通过注入气体创造操作空间的技术,是腹腔镜手术的核心步骤,但也让不少人充满顾虑。事实上,二氧化碳的使用是医学实践中经过百年验证的选择,其安全性和对身体的影响有明确的科学结论。

一、为什么偏偏选二氧化碳?

腹腔镜手术被称为“钥匙孔手术”,医生需要通过直径0.5-1厘米的小孔操作器械,这就必须在腹腔内制造一个“工作空间”。注入气体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而二氧化碳(CO₂)成为首选,源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性优势。

首先,二氧化碳易被人体代谢。与氧气、氮气等气体不同,CO₂可通过肺部呼吸快速排出体外——人体细胞代谢本身就会产生CO₂,肺部每分钟能排出约200毫升,这种天然的代谢路径让多余气体不会在体内长期滞留。而氮气若进入腹腔,很难被吸收,可能导致皮下气肿等问题,这也是它被淘汰的核心原因。

其次,二氧化碳的化学稳定性更适合手术环境。它不支持燃烧,能避免术中使用电刀、激光时发生爆炸风险;同时,其溶解度较高,即使少量进入血管,也会逐渐溶解在血液中,通过呼吸排出,减少气体栓塞的危险。

此外,可控性强也是关键。医生可通过专用设备精确调节腹腔内的气压(通常维持在12-15毫米汞柱),既能保证视野清晰,又能避免压力过高对内脏造成损伤。这种“可调节的空间”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基础。

二、二氧化碳对身体的短期影响

尽管安全性有保障,但二氧化碳注入腹腔后,仍会对身体产生一些短暂影响,这些反应大多是机体的正常适应过程,而非“伤害”。

最常见的是术后肩背酸痛。这是因为腹腔内的CO₂会刺激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而膈肌的神经感觉与肩背部神经存在“交叉投射”——就像信号串线,膈肌受到刺激时,大脑会误以为疼痛来自肩背。这种酸痛通常在术后1-3天缓解,通过翻身、散步等轻度活动加速气体排出,可明显减轻症状。

呼吸和循环系统也会出现短暂变化。腹腔内的气体压力会轻微压迫膈肌,使胸腔空间缩小,导致呼吸频率略有增加;同时,压力可能暂时影响静脉血回流,使心率轻度上升。但这些变化在正常气压范围内(<15毫米汞柱)非常轻微,对于心肺功能正常的人几乎无察觉,医生也会通过监护设备实时调控,避免过度压迫。

少数患者会出现二氧化碳吸收导致的轻度高碳酸血症。表现为术后短暂的呼吸加深、加快,这是身体通过增加通气量排出多余CO₂的代偿反应。健康人肾脏也会参与调节,通过排泄碳酸氢盐维持酸碱平衡,通常几小时内即可恢复正常。

三、哪些情况需要警惕?

二氧化碳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以下几类人群可能面临稍高风险,需要医生进行更细致的评估和处理。

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特别关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患者,肺部排出CO₂的能力或心脏耐受压力的能力较弱,可能导致CO₂排出延迟,引发呼吸性酸中毒。医生会在术中减少气腹压力(降至10-12毫米汞柱),并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加速气体排出。

腹腔镜手术时间过长(超过3小时)也可能增加影响。长时间的气体压迫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轻微水肿,术后出现腹胀;同时,CO₂吸收量增加,可能使血液中碳酸浓度轻度升高。因此,医生会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或在术中定期释放部分气体,减少蓄积。

罕见但需警惕的气体栓塞。若CO₂意外进入血管,可能形成气泡阻塞血流,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生率仅为0.01%-0.05%。医生会通过控制气腹压力、避免在血管丰富区域盲目穿刺等操作预防,一旦发生,可通过调整体位、高压氧治疗等紧急处理。

四、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影响?

医学技术的进步已大幅降低了CO₂相关风险,患者和医生可从多方面配合,进一步减少不适。

术前,患者需如实告知基础疾病,尤其是肺部疾病、心脏病史,以便医生调整气腹参数;术中,麻醉医生会通过监护仪实时监测呼气末CO₂浓度,确保其在正常范围(35-45mmHg);术后,尽早下床活动能促进腹腔内气体排出,减少肩痛和腹胀——就像摇晃可乐瓶后打开盖子,适度活动能加速气体释放。

医生也会采用更优化的技术,比如使用低压气腹(8-10毫米汞柱)进行手术,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高危人群;手术结束时彻底排出腹腔内残留气体,减少术后吸收量。这些措施都经过临床验证,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

腹腔镜手术中使用二氧化碳,是权衡安全性、有效性后的最优选择。其对身体的影响多为短暂且可控的,相比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这种“小代价”换来了更快的恢复和更少的痛苦。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患者消除顾虑,更安心地配合治疗——毕竟,在现代医学的精准调控下,二氧化碳早已成为微创手术的“得力助手”,而非需要恐惧的“隐患”。

(贾红丽 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