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防治新思路:中西医结合如何守护 “生命之泵”

2025-07-12 16: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这个时刻跳动的 “生命之泵”,维系着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旦它的冠状动脉出现问题,冠心病便会悄然袭来,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在冠心病防治领域,中西医结合正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守护 “生命之泵” 开辟了新路径。 

冠心病:潜伏的健康杀手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冠心病的危害不容小觑。轻症患者可能仅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重症患者则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超过千万,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达数千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西医防治:精准干预,直击病灶 
西医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着精准、高效的特点。诊断方面,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能清晰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治疗上,西医采用药物、介入和手术等多种方法。药物治疗是基础,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能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β 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当冠状动脉狭窄严重时,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术能快速开通血管,恢复心肌供血;对于复杂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搭桥手术)则能重建血液循环通道。 

然而,西医治疗也存在一定局限。长期用药可能带来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介入和手术治疗虽能解决局部问题,但无法彻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全身代谢状况,术后复发风险依然存在。 

中医防治:整体调理,辨证施治 
中医将冠心病归为 “胸痹”“心痛” 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等因素相关,强调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冠心病注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常用的中药方剂如丹参饮、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心肌血液循环;参芪汤等可益气扶正,增强心脏功能。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也能缓解症状,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减轻胸闷、胸痛等不适。 

中医防治的优势在于能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减少症状发作频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中医治疗起效相对较慢,对于急性发作的冠心病患者,难以迅速控制病情。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协同防治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并非简单地将两种治疗方法叠加,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有机融合两者的优势,实现 1+1>2 的效果。 

在急性发作期,以西医疗法为主,迅速开通阻塞的血管,挽救濒死心肌。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可立即进行介入治疗,同时辅以中药丹参注射液等,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减少再灌注损伤。 

在缓解期,以中医调理为主,配合西医药物巩固疗效。通过中药调理气血、化痰通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斑块进展;同时继续服用他汀类等药物,控制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此外,中医的养生理念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能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复发风险。 

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例如,某医院对 100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日常防护:中西医结合,守护心脏健康 
除了临床治疗,日常防护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同样重要,中西医结合的防护理念能更好地守护 “生命之泵”。 

饮食方面,西医强调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热量摄入;中医则根据体质进行调理,如痰湿体质者可多吃山药、薏米等健脾化痰的食物,血瘀体质者可适量食用山楂、红糖等活血化瘀的食物。 

运动方面,西医建议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中医提倡动静结合,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调节心神,改善心脏功能。 

情绪管理也至关重要。西医认为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中医强调 “怒伤肝”“喜伤心”,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运行。因此,患者要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总之,中西医结合为冠心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优势互补、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守护 “生命之泵”。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重日常防护,让心脏始终保持健康的跳动。 

(王晓林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内一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