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困扰无数人的健康难题。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正在经历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睡眠问题。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面对这一 “睡眠危机”,中西医结合内科打出的 “组合拳” 正为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带来福音。
失眠的 “双面镜”:中西医视角下的不同解读
西医将失眠定义为睡眠障碍,认为其发病与神经递质失衡、内分泌紊乱、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大脑中的 5 - 羟色胺、多巴胺、褪黑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会直接影响睡眠节律。例如,褪黑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入睡困难,而 5 - 羟色胺水平异常则可能引发睡眠维持障碍。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会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干扰正常的睡眠过程。
中医则将失眠称为 “不寐”,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中医认为,失眠的核心病机是 “阴阳失衡”。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使人精神振奋;夜晚则收敛于内,让人安然入睡。当这种阴阳消长的规律被打破,就会出现不寐。从中医辨证来看,失眠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肝气郁结型,多因情绪不畅导致肝气不舒,扰动心神;心脾两虚型,常由思虑过度、劳倦伤脾,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型,则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虚火内生,上扰心神等。
精准诊断:中西医结合的 “双轨制”
要实现有效的助眠治疗,精准诊断是第一步。中西医结合内科采用 “双轨制” 诊断模式,既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检查手段,又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西医诊断方面,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史,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夜间醒来次数等,并运用多导睡眠图(PSG)进行客观评估。多导睡眠图能记录患者睡眠过程中的脑电波、眼动、呼吸、心率等多项生理指标,准确判断失眠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同时,还会进行血液检查,检测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等,排除因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失眠。
中医诊断则注重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聆听患者的呼吸、声音,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以及触摸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失眠的证型。比如,肝气郁结型失眠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心脾两虚型患者则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这种 “双轨制” 诊断模式,既能明确失眠的生理病理基础,又能把握患者的整体体质状态,为后续的针对性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助眠 “组合拳”:中西医疗法的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内科的助眠 “组合拳” 并非简单地将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相加,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增效。
西医治疗:快速缓解症状
对于中重度失眠患者,西医治疗能快速缓解症状,为后续的调理奠定基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失眠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能有效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长,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等,安全性相对较高,成瘾性较小,适用于短期失眠患者。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的失眠患者,还会联合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而缓解失眠。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 - I),这是目前治疗慢性失眠的一线非药物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如 “必须睡够 8 小时” 等,以及调整不良的睡眠行为,如睡前玩手机、熬夜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例如,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 “睡眠限制”,即根据实际睡眠时长调整卧床时间,逐步提高睡眠效率。
中医治疗:调理体质,固本培元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从整体出发,调理患者的体质,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
中药方剂会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调配。对于肝气郁结型失眠,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安神定志;心脾两虚型则选用归脾汤,起到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阴虚火旺型可采用知柏地黄丸,达到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效果。这些中药方剂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
针灸治疗失眠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神门、三阴交等。百会穴位于头顶,能镇静安神、升阳举陷;神门穴在手腕内侧,可宁心安神、缓解焦虑;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经脉的交会穴,具有调理气血、安神助眠的功效。研究表明,针灸能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睡眠质量。
推拿则通过按摩手法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如按摩太阳穴、风池穴等,可缓解头部紧张,促进睡眠。此外,中药泡脚也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方法,将艾叶、生姜等药材煮水后泡脚,能通过温热刺激脚部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帮助入睡。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疗效倍增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在急性发作期,可采用西医药物快速控制症状,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缓解期,则以中医调理为主,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
例如,对于一位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的肝气郁结型失眠患者,医生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予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开具柴胡疏肝散进行调理,并配合每周 2 - 3 次的针灸治疗,针刺百会、太冲等穴位。待症状改善后,逐渐减少西药用量,继续通过中药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日常调护:失眠患者的 “自我管理” 指南
除了接受专业治疗,失眠患者的日常调护也至关重要。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会为患者提供详细的 “自我管理” 建议。
在生活习惯方面,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要熬夜或过度补觉,以维持稳定的生物钟。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轻音乐、阅读书籍、冥想等,帮助身心平静。
饮食调理也有讲究。西医建议睡前避免进食过饱或饥饿,以免影响睡眠。中医则根据不同证型给出饮食建议,如肝气郁结型患者可适当食用佛手、陈皮等理气食物;心脾两虚型可多吃红枣、桂圆、山药等健脾养血的食物;阴虚火旺型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百合、银耳等滋阴食物。
此外,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卧室要保持安静、黑暗、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减少外界因素对睡眠的干扰。
结语
失眠虽然常见,但并非无法治愈。中西医结合内科的助眠 “组合拳”,通过精准诊断、协同治疗和科学调护,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康复之路。如果你正遭受失眠的困扰,不妨尝试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让健康的睡眠重新回到你的生活中。记住,改善睡眠需要耐心和坚持,相信在医生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你一定能摆脱失眠的困扰,拥抱美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