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乳腺癌自查与防治新进展

2025-07-14 20: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在自查方法与防治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依然是提升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一、乳腺癌的自查方法

乳腺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十分重要。无论男女,都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乳腺自查:

1.视诊:站在镜子前,双手自然下垂,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形状是否一致,皮肤有无红肿、凹陷、橘皮样改变,乳头是否有内陷、抬高或分泌物。接着,双手叉腰,用力挺胸,再次观察上述内容,因为在这个姿势下,一些细微的变化可能会更明显。

2.触诊:取仰卧位,在被检查乳房一侧的肩背部垫一个薄枕头,使乳房充分暴露并平坦展开。将手指并拢,用指腹轻柔地触摸乳房,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乳房的外上象限开始,依次检查外下象限、内下象限、内上象限,最后检查乳晕和乳头。注意感受有无肿块、结节,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如何,以及是否有压痛。需要强调的是,不要用手指抓捏乳房,以免将正常的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另外,在月经结束后的7-10天进行自查最为适宜,因为此时体内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乳腺组织较为松软,更容易发现异常。如果是绝经后的女性,则可以选择每月固定的一天进行自查。一旦发现乳房有任何异常,如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等,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二、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尽管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其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如果一级亲属(母亲、姐妹等)患有乳腺癌,其患病风险可能是普通人群的2-3倍。研究表明,5%-10%的乳腺癌与基因突变相关,其中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最为常见,携带这两种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同时,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激素水平: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长期异常暴露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月经初潮年龄早(小于12岁)、绝经年龄晚(大于55岁)、未生育或晚生育、未哺乳等,都会使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和暴露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3.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过度肥胖(尤其是绝经后肥胖)等,都可能扰乱体内的内分泌和代谢平衡,进而增加患癌风险。

4.乳腺疾病史:曾患有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良性疾病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些良性疾病可能导致乳腺组织的异常增生和结构改变,为乳腺癌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乳腺癌的防治新进展

(一)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

1.多模态影像学检查:以往,乳腺超声和乳腺X线钼靶检查是乳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如今,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有乳腺癌家族史、携带BRCA基因突变等)或致密型乳腺患者,MRI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敏感度可高达95%。此外,现在更强调多种影像技术与病理检查相结合,综合判断,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2.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等,实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其中,ctDNA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5%,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病情评估,帮助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手段的革新

1.精准化的手术治疗: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只要患者有保乳意愿,且肿瘤符合一定条件(如肿瘤直径≤3厘米、单发病灶、无广泛导管内癌成分浸润等),医生可以在确保切缘干净的前提下进行保乳手术,术后联合放疗,其10年总生存率与全乳房切除术相当,且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于需要进行乳房全切的患者,乳房再造技术也为她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乳房再造可以在乳房切除的同时进行,也可以在术后择期进行,通过自体组织移植或假体植入等方法,重塑乳房外形,减轻患者因失去乳房而产生的心理创伤。

2.靶向治疗与内分泌治疗的发展:乳腺癌分子分型是精准治疗的基石,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可将乳腺癌分为激素受体阳性(HR+)、HER2阳性和三阴性(TNBC)等类型。对于HR+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抑制肿瘤生长。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不断涌现,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则可以从靶向治疗中显著获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更是改写了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结局。ADC药物能够精准地将化疗药物递送至HER2阳性细胞,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了全身毒性反应,使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24个月。

3.免疫治疗的突破: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分泌和靶向治疗靶点,以往主要依赖化疗,预后较差。近年来,免疫治疗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癌细胞,免疫治疗在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成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化疗决策的优化:2025年NCCN指南迎来重大更新,对乳腺癌化疗决策进行了优化。过去,化疗决策主要依据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20%的过度治疗风险。而新的标准扩大了避免化疗的人群范围,对于RS评分小于等于25,且Mammaprint低风险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近41%的患者可以不用接受化疗。同时,结合ctDNA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等精准检测手段,以及组织学分级、月经状态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化疗痛苦和副作用。

(三)乳腺癌疫苗的研发

目前,针对乳腺癌主要有两类疫苗正在研发当中:

1.预防性疫苗:类似于HPV疫苗,是给尚未患乳腺癌的健康人群接种,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预防乳腺癌的发生。虽然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一旦研发成功并获批上市,将为乳腺癌的一级预防提供有力的手段。

2.治疗性疫苗:针对已经确诊的乳腺癌患者,通过疫苗辅助治疗,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以达到杀伤癌细胞、控制肿瘤生长和复发的目的。这两类疫苗的研发进展备受关注,有望在未来为乳腺癌的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四、乳腺癌的预防措施

1.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坚持规律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2.定期筛查: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癌筛查,包括乳腺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钼靶)。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携带BRCA基因突变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女性,筛查年龄应适当提前,从25岁左右就可以开始,并根据情况增加筛查频率和项目,如结合乳腺MRI检查等。

3.积极治疗乳腺疾病:对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良性疾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防止病情恶变。

4.了解家族史并进行遗传咨询: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应尽早了解家族中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必要时进行遗传基因检测。如果携带BRCA1/2等基因突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监测(每年进行乳腺核磁和卵巢超声检查)、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莫昔芬等药物,可降低50%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甚至考虑预防性乳腺切除手术(对于乳腺癌极高危人群,如年龄小于50岁、有高危家族病史、携带BRCA基因突变者,可在与医生充分沟通后谨慎选择)。

乳腺癌虽然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自查方法、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及不断进步的防治技术,我们有能力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广大女性朋友应重视乳腺健康,定期进行自查和筛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我们也期待医学科研人员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乳腺癌的防治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于芳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外科护理)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