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年人容易患肿瘤,预防要点都在这

2025-05-09 15: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岁月在身体上刻下年轮,老年群体却面临着一场无声的健康危机——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60岁以上人群癌症发病率是40岁以下人群的10倍以上,而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中,65岁以上群体占比超过40%。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科学预防成为守护生命质量的关键防线。

一、衰老与肿瘤的生物学博弈:免疫系统的“退守”与癌细胞的“突围”

人体免疫系统如同精密的防御网络,但随着年龄增长,其功能逐渐衰退。研究显示,70岁老人T淋巴细胞活性仅为30岁人群的1/3,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减少40%,这种“免疫监视”能力的下降,使得异常细胞更容易逃逸清除机制。同时,DNA修复系统效率降低,细胞分裂时基因突变累积风险增加,如同老旧机器零件磨损后难以修复,最终可能引发细胞恶性转化。

环境致癌因素的长期累积更是雪上加霜。吸烟者肺部细胞在数十年间持续暴露于焦油、尼古丁等致癌物,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反复受损修复,这些过程都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当衰老导致机体解毒能力下降,致癌风险便呈现“叠加效应”——一项追踪20年的研究显示,同时存在吸烟、慢性炎症和家族史的老年人,肺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倍。

二、预防的“黄金法则”:从生活方式到医疗干预的全链条管理

1.饮食:构建抗癌营养矩阵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推荐“彩虹饮食法”:每日摄入至少5种颜色的新鲜蔬果,如紫色蓝莓(含花青素)、橙色胡萝卜(含β-胡萝卜素)、绿色西兰花(含萝卜硫素),这些天然化合物能阻断癌细胞信号传导。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可降低结肠癌风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每天用50克糙米替代白米,结肠癌发病率下降16%。

红肉摄入需严格限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每周摄入超过500克红肉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建议用深海鱼替代部分红肉,其富含的ω-3脂肪酸能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每周食用3次三文鱼可使前列腺癌风险降低34%。

2.运动:激活身体的“抗癌开关”

规律运动能通过多重机制抑制肿瘤生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追踪144万人的数据显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可使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分别下降12%和20%。运动时肌肉分泌的鸢尾素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同时,运动能加速肠道蠕动,缩短致癌物在消化道停留时间。

针对老年群体,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更具优势。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证实,持续练习太极拳6个月的老年人,NK细胞活性提升22%,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增加15%,这种“动静结合”的运动模式既增强免疫力,又避免关节损伤。

3.筛查:抓住癌症的“隐形窗口期”

早期筛查是扭转癌症预后的关键。以肺癌为例,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80%,而Ⅳ期仅5%。建议6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发现直径2毫米的微小病灶。对于结直肠癌,粪便潜血试验联合肠镜筛查能使死亡率下降53%,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推荐50岁以上人群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新技术正在突破传统筛查局限。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可在症状出现前3-5年发现癌症踪迹。2024年《自然·医学》发表的研究显示,该技术对胰腺癌的早期检出率达68%,而传统影像学检查仅为12%。

三、心理与环境的隐形防线:被低估的抗癌力量

1.情绪管理:打破“抑郁-癌症”恶性循环

长期精神压力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紊乱,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德国马普研究所实验显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加快2.3倍。建议老年人培养园艺、书法等兴趣爱好,这些活动能降低皮质醇水平27%,同时提升血清素浓度,形成“心理免疫屏障”。

2.环境干预:清除身边的致癌隐患

室内空气污染常被忽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氡气是肺癌第二大诱因,我国部分地区住宅氡浓度超标率达15%。建议使用活性炭吸附剂降低氡浓度,并保持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厨房油烟同样危险,烹饪时使用抽油烟机可使肺癌风险降低46%,但需注意在炒菜结束后继续运行5分钟以彻底排净残留。

四、个性化预防:从“一刀切”到精准施策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普及,个性化预防成为可能。携带BRCA1/2突变的女性,乳腺癌风险高达60%-80%,预防性乳腺切除可使风险降低90%以上。对于林奇综合征(遗传性结直肠癌)患者,每1-2年进行肠镜检查可将癌症发病率从70%降至10%。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预防模式。2025年上市的“癌症风险预测芯片”可整合基因组、代谢组、肠道菌群等2000余项数据,生成个体化预防方案。例如,对于肠道菌群失调者,系统会推荐含双歧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对于维生素D缺乏者,建议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3。

五、社会支持:构建抗癌共同体

家庭关怀是预防的重要支柱。子女每周陪伴老人3次以上,可使其定期体检率提升41%,戒烟成功率提高28%。社区层面,上海某街道推行的“银龄健康管家”项目,通过为老年人配备智能手环监测生命体征,结合定期上门健康指导,使肿瘤早期发现率从12%提升至37%。

医疗资源的下沉同样关键。我国“千县工程”计划到2025年为所有县级医院配备CT、胃肠镜等设备,并培训基层医生掌握早期癌症识别技能。在浙江某县,通过移动筛查车进社区,结直肠癌筛查覆盖率从32%跃升至89%,早期病例占比达65%。

六、总结

在这场与衰老和肿瘤的博弈中,科学预防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从餐桌上的蔬果选择到体检报告的细致解读,从晨练时的太极拳招式到智能手环的震动提醒,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当社会、家庭和个人形成合力,我们终将打破“年龄增长必患癌”的魔咒,让晚年生活绽放出健康的光彩。

(罗继红 通许第一医院 肿瘤内科二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