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同时吃5种或以上的药物,确实需要高度警惕“处方瀑布”效应。这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且危险的现象,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下是对“处方瀑布”效应的详细分析:
一、“处方瀑布”效应的定义
“处方瀑布”效应,又称处方级联,是指当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ADR)被误判为新疾病时,医生追加新药治疗,而新药又引发新的不良反应,导致药物种类和剂量不断叠加的恶性循环现象。这一过程如同瀑布般持续恶化,最终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加重患者健康负担。
二、老年人易发“处方瀑布”效应的原因
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慢,更易蓄积并引发不良反应。同时,他们对药物反应敏感,易混淆药物副作用与新发疾病。
多重用药普遍: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病情。多重用药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也提高了发生“处方瀑布”效应的可能性。
症状与疾病界限模糊:老年人的症状往往不够典型,使得医生难以准确判断是疾病进展还是药物不良反应。这种模糊性增加了误诊和误治的风险。
三、“处方瀑布”效应的危害
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增多,从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耳毒性、直立性低血压、尿储留等。
加重心理负担:多重用药和不断出现的新症状可能使老年人更加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增加心理负担。
加重胃肠负担:大部分口服药均需要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用药过多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和负担。
损伤肝肾:药物需要从肝脏、肾脏进行代谢和排泄。药物种类过多时,会增加对肝脏、肾脏功能的负担,容易造成损伤。
导致药物中毒:多重用药还可能引发药物中毒症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预防与干预策略
强化用药评估:定期审查药物清单,停用无效或高风险药物。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避免专科医生独立开药导致的重复用药。
提高不良反应识别能力:新发症状首先考虑药物副作用而非直接加药。使用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比对症状与药物关联性以辅助判断。
优化药物选择:优先选用低风险药物,并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例如,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替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减少干咳风险。
患者与家属参与:指导患者记录用药日记,标注药物用途及不良反应。推广物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方法作为替代方案。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老年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避免自行加药或停药。同时,教育他们正确识别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五、典型案例
一个老年患者因服用降压药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后出现咳嗽的不良反应,误以为是感冒而加服了止咳药与抗菌药物,但一直没有效果反而使得胃肠道不舒服,于是再加服促胃动力药吗丁啉。这种连锁反应导致药物越用越多,形成了典型的“处方瀑布”效应。最终通过调整降压药物剂量并停用其他无关药物后,症状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老年人同时吃5种或以上的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处方瀑布”效应。通过强化用药评估、提高不良反应识别能力、优化药物选择以及加强患者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这一效应的发生并保障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王静欣 郸城县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