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用药的困扰。你是否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情景:70岁的李奶奶每天早上都要面对一大堆药物,降糖的、降压的、治心脏病的、缓解关节痛的……她不禁感到无比焦虑:这些药到底该怎么吃才安全呢?《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率高达70.8%,每日平均服用药物数量8.6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9%。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与健康隐患。
一、多重用药的 “隐形杀手”:药物为何会 “打架”?
医学上,“多重用药” 指同时使用 5 种及以上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及中草药等)。药物种类越多,相互作用的风险就像滚雪球一样增大,这些看不见的 “冲突” 可能带来致命后果。药物 “打架”三大原因:
(一)药效“对撞”: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
许多老年人误以为服用多种药物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实际上,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拮抗的现象。例如,有些老人可能同时服用两种降压药,结果反而导致血压骤降,造成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的情况;又或者,止咳糖浆中的麻黄碱可能与降糖药物相互作用,使得血糖难以控制。
(二)代谢“堵车”:肝肾忙不过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肝脏代谢能力和肾脏排泄功能逐渐减弱。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堆积,影响药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比如,心脏病患者如果同时服用地高辛和抗菌药红霉素,地高辛的浓度可能会升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等问题。另外,常用于治疗失眠的苯二氮䓬类药物,与某些抗真菌药合用时,会因代谢受阻而在体内蓄积,导致老人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三)身体变“脆弱”:老了更经不起折腾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神经、循环系统稳定性下降,对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波动更敏感,药物稍有干扰就可能突破 “安全阈值”。相同剂量的安眠药,年轻人服用后可能不会有问题,但老人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昏昏沉沉的状态,这是因为老人肝脏代谢慢,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被放大。平时使用的止痛药与降压药一起服用,可能导致老人的血压骤降,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如何确保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一)给药物建个“户口本”
建议用手机拍照存下所有药物的包装,记录药名、服用频率和剂量。还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每次服药后的身体反应,比如有没有出现头晕、恶心、皮疹等症状。在就医时,将这些信息完整地提供给医生,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开具可能产生冲突的药物。
(二)用好小工具,吃药不出错
使用分格药盒将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提前分装,避免漏服或错服。对于视力不好的老人,子女可以帮忙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同时,可以设置手机闹钟作为吃药提醒,确保按时服用。另外,家里可以准备一个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方便老人在服药期间监测身体指标的变化。
(三)看医生时,这些话一定要说!
在就医时,一定要将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中药和保健品)告知医生,并定期(每3-6个月)进行复查,以评估是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
(四)这些“搭配雷区”千万避开!
西柚与某些药物同服可能会增强药效,导致危险;饮酒则会加重感冒药和安眠药的副作用,因此应避免同时服用。还有,牛奶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因为牛奶中的钙会与药物结合,影响吸收;服用铁剂时不要同时喝茶,茶叶中的鞣酸会与铁结合形成沉淀,降低铁的吸收率。
(五)全家行动起来,守护老人健康
在家庭中,子女应定期帮助老人清理药箱,处理过期药物,并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不适的表现。此外,许多医院设有“药学门诊”,可以提供专业的用药咨询服务;一些社区也提供上门指导用药的服务。若老人服药后感到不适,务必停药并带上药盒去医院就医,并告知医生所服用的药物。
三、聪明吃药,健康相伴
在上海,有位80岁的赵爷爷,原本每天需要服用9种药物,但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后,现在只需服用5种,身体状况反而得到了改善。这告诉我们,药物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科学搭配、精简用药才能让老人更少遭受痛苦,生活得更加安心。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关注家中老人的用药情况,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用药习惯,守护他们的健康与快乐!
(崔亚娇 河南省胸科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