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打升白针会疼吗?肿瘤护士带你拆穿那些“治疗小谣言”

2025-07-03 18: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肿瘤科病房,总能看到患者攥着升白针注射单犹豫:“护士,听说打这个针会疼得睡不着?”或是家属焦急追问:“网上说升白针会加速肿瘤转移,是真的吗?”作为守护化疗患者的“白细胞卫士”,升白针常被误解包围。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科学依据,揭开升白针的“疼痛密码”,并击碎肿瘤治疗中流传最广的三大谣言。

一、升白针的“疼痛真相”:从骨髓到神经的连锁反应
案例:乳腺癌患者李女士在第三次化疗后,白细胞跌至0.8×10⁹/L,遵医嘱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俗称“短效升白针”)。当晚她辗转难眠,腰骶部如“被重锤敲击”,连翻身都需家人协助。这种疼痛并非个例,临床数据显示,约65%的患者在注射后24-48小时内出现骨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腰椎、胸骨及四肢长骨。

疼痛机制:升白针通过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加速分化为白细胞,导致骨髓腔内压力骤增。骨膜富含痛觉神经,当骨髓腔扩张时,神经末梢被牵拉,引发“胀痛感”。此外,药物可能诱发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疼痛。

应对策略:

分级处理:轻度疼痛(VAS评分1-3分)可通过热敷、轻柔按摩缓解;中度疼痛(4-6分)可遵医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重度疼痛(7-10分)需联合使用弱阿片类药物。

时间管理:长效升白针(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但强度较低,建议注射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心理干预:焦虑会放大疼痛感知,可通过深呼吸训练、冥想或聆听音乐转移注意力。

二、肿瘤治疗三大谣言粉碎机
1. 谣言1:“升白针会加速肿瘤转移”
真相:升白针的作用靶点是骨髓造血细胞,而非肿瘤细胞。临床研究证实,规范使用升白针可使化疗相关感染率下降50%以上,且不会影响患者生存期。相反,若因白细胞过低导致化疗中断,反而可能给肿瘤细胞“喘息机会”。

案例:肺癌患者张先生因恐惧升白针副作用,拒绝注射后出现严重肺部感染,被迫暂停化疗两周。复查显示肿瘤体积增大20%,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2. 谣言2:“穿刺活检会导致肿瘤扩散”
真相:现代穿刺技术采用“同轴保护套管”,如同“圆珠笔原理”——外鞘固定在肿瘤表面,内芯取样后立即缩回外鞘,避免肿瘤细胞接触正常组织。多项研究证实,穿刺活检导致针道转移的概率低于0.01%,远低于手术或自然转移风险。

案例:乳腺癌患者王女士因担忧穿刺风险,选择直接手术切除肿块。术后病理显示需辅助化疗,但因未明确分子分型,治疗方案缺乏针对性,导致复发风险增加。

3. 谣言3:“癌症会通过空气、接触传播”
真相:癌症是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内乱”,而非病原体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癌症不属于传染病。但需警惕三类“致癌帮凶”:

HPV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与宫颈癌、口咽癌相关;

乙肝/丙肝病毒:通过血液、母婴传播,可引发肝癌;

幽门螺杆菌:通过共餐传播,增加胃癌风险。

案例:肝癌患者陈先生的家属因恐惧“传染”,拒绝共用餐具,甚至要求患者单独居住。经医护人员科普后,家属了解到乙肝传播途径,家庭关系得以修复,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

三、肿瘤护士的“治疗生存指南”
1. 升白针使用Tips:
注射后24小时内避免热敷,防止药物扩散过快加重疼痛;

定期监测血常规,白细胞>10×10⁹/L时需暂停注射;

联合使用维生素B4、鲨肝醇等升白药物时,需间隔至少2小时。

2. 化疗期间饮食红榜:
高蛋白:鲈鱼、鸡蛋、豆腐(修复受损组织);

富含维生素C:猕猴桃、彩椒(增强免疫力);

易消化:小米粥、南瓜泥(减轻胃肠道负担)。

3. 心理支持三步法:
认知重构:将治疗副作用视为“身体在战斗”的信号;

情绪日记:记录每日疼痛程度、情绪变化,帮助医生调整方案;

同伴支持:加入病友群,分享应对经验(如“升白针疼痛日记”模板)。

四、结语:科学是破除恐惧的利剑
在肿瘤治疗的战场上,谣言如同“隐形杀手”,消耗着患者的信心与希望。从升白针的疼痛管理到穿刺活检的安全性,从癌症的传播途径到化疗期间的饮食禁忌,每一个疑问都值得被科学解答。记住: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生、护士、药师组成的医疗团队,将用专业知识为您筑起最坚固的防线。下一次,当您听到“打升白针会疼”时,不妨微笑回应:“是的,但这点疼痛,远不及重获健康的希望。”

(焦蕊蕊 河南省肿瘤医院 免疫治疗科二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