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孕期体重增长多少才合理?超标或不足都有风险

2024-05-17 08: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孕期体重变化是反映母婴健康的“晴雨表”。很多准妈妈认为“吃得越多、体重越重,胎儿越健康”,也有人因担心身材走样而刻意控制饮食导致体重增长不足。事实上,孕期体重增长既不能“多多益善”,也不能“过度节制”,需要在科学范围内合理增长。本文将解析孕期体重增长的合理范围、超标或不足的风险,以及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一、孕期体重增长的“黄金标准”:因人而异的合理范围

孕期体重增长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制定个性化标准。BMI的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我国参考国际标准,结合孕期特点,推荐的体重增长范围如下:

-孕前偏瘦(BMI<18.5):孕期需增重12.5-18千克。这类女性本身营养储备不足,需适当多增长体重,为胎儿发育和自身健康提供足够支持。

-孕前正常(18.5≤BMI<24):孕期需增重11.5-16千克。这是最常见的群体,体重增长保持在中间范围,既能满足胎儿需求,又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孕前肥胖(BMI≥28):孕期需增重5-9千克。肥胖女性本身患代谢疾病的风险较高,孕期增重过多会进一步加剧风险,需严格控制。

此外,多胎妊娠(如双胞胎)的体重增长标准更高:孕前正常的双胎妈妈,孕期建议增重17-25千克;孕前超重者建议14-23千克;孕前肥胖者建议11-19千克。

体重增长的节奏也很重要:孕早期(1-12周)胎儿生长缓慢,体重增长约0.5-2千克即可;孕中晚期(13周后)是体重增长的主要阶段,正常体重者每周增重0.3-0.5千克,超重/肥胖者每周不超过0.3千克,偏瘦者可适当放宽至0.5-0.6千克。

二、孕期体重增长超标:不止是“变胖”这么简单

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对母婴的短期和长期健康都有不利影响,远非“产后难减肥”这么简单。

1.对孕妇的风险

-妊娠并发症增加:体重超标是妊娠糖尿病的重要诱因。过多的体重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难以控制。数据显示,孕期增重超标的女性,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增重者的2-3倍。同时,超重还会增加妊娠高血压的风险,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威胁母婴安全。

-分娩难度加大:体重超标易导致胎儿过大(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增加顺产难度。巨大儿通过产道时可能引发会阴撕裂、锁骨骨折,甚至导致难产,不得不采用剖宫产。而孕妇自身肥胖会使腹部脂肪堆积,剖宫产时手术视野暴露困难,出血风险增加,术后伤口愈合也更慢。

2.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巨大儿与分娩损伤:如前所述,孕妇体重超标易导致胎儿生长过快,成为巨大儿。巨大儿不仅增加分娩风险,还可能在出生时发生臂丛神经损伤(影响肢体活动)、颅内出血等。

-代谢异常风险:胎儿在宫内长期处于“营养过剩”环境,会改变自身代谢机制,成年后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的概率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代谢程序化”效应。

-新生儿并发症:体重超标孕妇的新生儿,出现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概率更高。低血糖若未及时纠正,可能影响新生儿大脑发育;严重黄疸则需蓝光治疗,延长住院时间。

三、孕期体重增长不足:隐藏的健康隐患

与超标相比,体重增长不足的危害往往被忽视。很多女性担心“吃多了胖”,刻意节食或挑食,导致体重增长低于标准,这同样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1.胎儿生长受限

体重增长不足会导致胎儿获取的营养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出现“胎儿生长受限”(出生体重<2.5千克)。这类胎儿在宫内可能存在缺氧,出生后易出现低血糖、体温过低,免疫力也较差,容易感染疾病。

2.早产风险增加

孕期体重增长不足,可能反映孕妇营养摄入不足或存在潜在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这些因素会增加早产风险。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肺部,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不仅医疗成本高,还可能留下长期健康问题。

3.胎儿远期发育受影响

胎儿期营养不足会影响大脑发育,可能导致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下降。研究发现,出生体重过低的儿童,学龄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的概率更高。此外,这类儿童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高于正常体重出生者。

四、科学管理孕期体重:吃动平衡是关键

孕期体重管理的核心是“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既保证母婴营养需求,又避免体重过度增长。

1.饮食:“营养密度”比“数量”更重要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蛋白质是胎儿组织发育的关键,应保证每天摄入鱼、禽、蛋、瘦肉、豆制品等,总量约150-200克(孕中期)至200-250克(孕晚期)。例如,每天1个鸡蛋、1盒牛奶(250毫升)、50克瘦肉、100克豆腐,即可满足基础需求。

-选择低升糖指数(GI)碳水:避免精制糖(如蛋糕、糖果)和白米饭、白面包等精制碳水,改用杂粮饭(大米+小米+燕麦)、全麦面包、红薯、玉米等,既能提供能量,又能延缓血糖上升,减少脂肪堆积。

-足量蔬菜和适量水果:蔬菜每天300-5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如菠菜、西兰花),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水果每天200-400克(约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橙子),避免过量(水果含糖量较高,过量易导致体重增长过快)。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孕中期后可每天5-6餐(3顿主餐+2-3次加餐),加餐可选酸奶、全麦饼干、小番茄等,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导致过度饥饿,进而在正餐时进食过量。

2.运动:安全前提下适度活动

孕期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便秘、增强体力,为分娩储备力量。适合孕妇的运动包括:

-散步:最安全的运动方式,每天30分钟(可分2次),选择环境舒适的地方,避免快走或爬坡。

-孕妇瑜伽/普拉提: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能增强核心肌群和盆底肌力量,改善体态(如缓解孕期腰背痛)。

运动时需注意:孕早期(尤其有流产风险者)和孕晚期(36周后)避免剧烈运动;运动中若出现腹痛、阴道出血、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并就医;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30分钟,以“不疲劳”为原则。

3.体重监测:每周记录,及时调整

建议孕妇在家中每周固定时间(如周一早上空腹、穿同样衣物)称重,记录体重变化。若连续2周体重增长超过推荐速度(如正常体重者每周增重超0.5千克),需调整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和增加运动;若体重增长过慢,需排查是否因营养不足或疾病导致,在医生指导下增加热量摄入(如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健康碳水)。

五、常见误区:这些想法可能影响体重管理

1.“孕期要‘一人吃两人补’,多吃才对”

胎儿在孕早期所需营养极少,过量进食只会导致孕妇体重增长过快。孕中晚期虽需增加热量,但每天仅比孕前多300-450千卡(约1碗杂粮饭+1个鸡蛋的热量),无需“加倍吃”。

2.“体重没达标,必须多吃肥肉、甜食”

体重增长不足需增加的是“营养”而非“热量”。肥肉、甜食虽能快速增重,但营养单一,会增加代谢负担,不如多吃瘦肉、鱼类、牛奶等优质食物。

3.“孕晚期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

孕晚期体重通常稳步增长,若突然下降(1周内减少1千克以上),可能提示羊水减少或胎儿生长受限,需及时就医检查。

4.“产后再减肥,孕期不用控制”

孕期体重超标越多,产后体重滞留的概率越高,减肥难度也越大。与其产后辛苦减肥,不如孕期科学管理,既利当下,又利长远。

六、总结

科学管理体重的核心是:根据孕前BMI确定增长目标,通过均衡饮食(高营养密度、控糖控脂)和适度运动(散步、瑜伽)控制节奏,每周监测体重并及时调整。记住,孕期体重管理不是“减肥”,而是为了母婴健康的“精准营养”,合理增重才能为顺利分娩和宝宝的终身健康打下基础。

(陈新娟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产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