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康复之路:脑梗患者如何重新拥抱生活?

2025-03-14 12: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这个如同晴天霹雳般的病症,常常在瞬间改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轨迹。然而,康复的希望之光从未熄灭,无数脑梗患者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科学的方法,在康复之路上砥砺前行,重新拥抱生活。

一、早期干预:争分夺秒开启康复大门

脑梗发生后的早期,是康复的关键时期。一旦病情稳定,通常在发病后的 24 - 48 小时,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评估与干预。例如,保持良肢位的摆放至关重要。护理人员或家属会协助患者将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如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并分开,膝关节微屈、髋关节伸直等,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为后续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同时,早期的被动关节活动也不可或缺。康复治疗师会轻柔地对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屈伸、旋转等运动,每个动作重复数次到十余次,每日进行多次。这就像是给生锈的关节“上油”,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僵硬和粘连。

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重塑身体机能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稳定,康复训练逐渐进入全面且系统的阶段。

(一)肢体功能训练

对于脑梗患者而言,肢体功能的恢复往往是重中之重。从简单的床上平移、翻身训练开始,患者逐渐过渡到坐位平衡训练。在坐位训练中,患者需要在他人辅助或借助支撑物的情况下,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锻炼躯干的控制能力。当坐位平衡达到一定水平后,便可以尝试站立训练。起初,可能只是依靠辅助器具短暂站立,随着力量和平衡感的增强,逐渐过渡到独立站立。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朝着康复目标迈进的一大步。

行走训练则是肢体功能康复的更高阶段。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从慢走、扶拐行走到逐渐摆脱辅助工具独立行走,每一步都凝聚着患者的汗水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异常步态、提高行走速度和稳定性是关键。通过反复练习,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不断增强,关节活动度得到进一步改善,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二)语言与吞咽功能训练

许多脑梗患者会遗留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语言康复训练需要从基础的发音练习开始,如元音、辅音的发音训练,然后逐渐过渡到单词、短语、句子的表达。治疗师会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引导患者进行命名、复述等训练,激发患者的语言表达欲望,重建语言神经通路。

吞咽功能障碍也是脑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康复治疗师会采用口腔感觉训练、吞咽器官运动训练等方法。例如,让患者做空吞咽动作、用冰棉棒刺激口腔黏膜和舌根,以增强吞咽反射的敏感性。同时,调整食物的性状和进食姿势,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侧卧位,以防止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或吸入性肺炎。

三、心理调适:重燃生活信心与勇气

脑梗患者在遭受身体创伤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因为身体的残疾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心理调适在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人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是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支柱。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鼓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关爱,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介入,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克服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康复训练中。

此外,患者自身的心态调整也至关重要。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下棋等,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参加脑梗患者康复交流活动,分享彼此的康复经验与心得,也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增强康复的动力。

脑梗患者的康复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只要患者、家人、医护人员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遵循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新开启美好的生活篇章,让生命再次绽放光彩。

(王良 邓州市中医院 脑病科 主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