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节置换手术,麻醉如何减少术后疼痛?

2025-06-11 08: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关节置换手术作为治疗终末期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但术后疼痛管理始终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剧烈的术后疼痛不仅会延长患者康复周期,还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麻醉技术在术后疼痛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精准的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及个体化管理策略,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进程。

区域阻滞麻醉:精准阻断疼痛传导
区域阻滞麻醉凭借对疼痛信号传导通路的精准阻断,成为关节置换手术中减少术后疼痛的核心技术。其中,椎管内麻醉通过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可逆性阻断脊神经传导,既能为手术提供完善镇痛,又能显著降低术后疼痛强度。研究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时,患者术后 24 小时静息疼痛评分较全身麻醉降低 30%~40%,且镇痛效果可维持 12~24 小时,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则针对手术区域的特定神经进行精准阻滞,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全身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全髋关节置换术常用的腰丛 -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可选择性阻断髋关节周围感觉神经,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达 18~24 小时,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神经阻滞的精准度,使局麻药扩散更均匀,减少神经损伤风险的同时,延长了镇痛时效。例如,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有效缓解膝关节前方及内侧疼痛,且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患者术后 6 小时即可进行主动屈膝训练。

连续神经阻滞技术通过留置导管持续输注局麻药,实现术后长效镇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股神经连续阻滞,以 0.2% 罗哌卡因每小时 5~8ml 的速度输注,可使静息疼痛评分维持在 3 分以下达 48~72 小时,且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50% 以上。这种技术尤其适用于高龄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既能避免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又能保障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安全性。

全身麻醉的优化:减少疼痛敏感性
全身麻醉通过药物组合的优化,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为术后镇痛奠定基础。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的全凭静脉麻醉方案,能精准调控麻醉深度,减少术中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研究显示,采用靶控输注技术维持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在 4~6ng/ml 时,患者术后即刻疼痛评分显著降低,且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少 25%。

吸入麻醉药的合理应用也有助于术后疼痛管理。七氟烷与地氟烷等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苏醒迅速、对循环影响小的特点,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七氟烷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患者术后 4 小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单纯静脉麻醉降低 2 分,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 15%。

全身麻醉与区域阻滞的联合应用实现了 “1+1>2” 的镇痛效果。全麻诱导后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既能发挥全麻对患者意识的调控优势,又能利用区域阻滞的长效镇痛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全麻联合收肌管阻滞时,患者术后 48 小时内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减少 60%,且膝关节活动度较单纯全麻患者提高 15°~20°,显著加快了康复进程。

多模式镇痛:协同增强镇痛效果
多模式镇痛通过联合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不同靶点的药物和技术,实现协同镇痛,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不良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与阿片类药物的联合应用是临床常用方案。NSAIDs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外周减轻疼痛炎症反应;阿片类药物则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抑制疼痛信号传导。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口服塞来昔布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使用吗啡,可使吗啡用量减少 40%,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20%。

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的椎管内联合应用能延长镇痛时效。硬膜外腔注入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时,局麻药可增强芬太尼的脊髓镇痛作用,而芬太尼能降低局麻药最低有效浓度,两者协同作用使镇痛持续时间延长至 24~36 小时。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该方案后,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较单纯局麻药组延迟 6~8 小时,且运动痛评分降低 25%~30%。

辅助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进一步完善了多模式方案。加巴喷丁作为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过度兴奋,与区域阻滞联合使用时,能减少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研究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前 1 小时口服加巴喷丁 600mg,患者术后 72 小时内疼痛评分降低 1.5~2 分,且睡眠质量显著改善。此外,右美托咪定等 α2 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既能增强镇痛效果,又能减轻术后躁动,与局麻药联合用于外周神经阻滞时,可使镇痛持续时间延长 50%。

术后镇痛管理:个体化与动态调整
术后镇痛方案的个体化调整是提高镇痛效果的关键。麻醉医师需根据患者年龄、体重、手术类型及疼痛耐受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高龄患者,由于代谢能力下降,应适当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优先采用低浓度局麻药进行神经阻滞;而年轻患者可增加 NSAIDs 的使用比例,以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体重指数(BMI)>30kg/m² 的患者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时,局麻药输注速度需提高 20%,才能达到与正常体重患者相当的镇痛效果。

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赋予患者主动参与疼痛管理的能力,通过设定背景剂量与单次按压剂量,实现按需镇痛。静脉 PCA 以吗啡或羟考酮为基础药物,适用于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硬膜外 PCA 则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更适合区域阻滞术后的长效镇痛。临床实践显示,采用 PCA 技术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度达 90%,显著高于传统肌内注射给药方式。

术后疼痛的动态评估与方案调整是保障镇痛效果的重要环节。麻醉医师应定期采用 VAS 评分或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当评分>4 分时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6 小时若静息痛 NRS 评分>5 分,可追加单次神经阻滞剂量或增加 PCA 按压次数;若出现运动痛明显加剧,需检查神经阻滞导管位置,必要时重新穿刺置管。通过实时监测与灵活调整,可使患者术后疼痛始终控制在轻度水平(NRS≤3 分),为早期康复训练提供安全保障。

辅助措施:提升镇痛综合效果
术前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通过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镇痛方案及预期效果,能减少焦虑情绪引发的疼痛放大效应。研究证实,接受术前镇痛教育的患者,术后 24 小时疼痛评分降低 1.2 分,且 PCA 按压次数减少 30%。同时,术中保温措施通过维持患者核心体温在 36℃以上,可减少应激反应导致的疼痛敏感性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暖风毯保温时,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降低 40%,间接减轻了疼痛感受。

术后早期活动与物理治疗能增强镇痛效果。在有效镇痛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与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因子聚集。临床数据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24 小时内开始床边坐起训练的患者,术后 48 小时疼痛评分较卧床患者降低 20%,且关节活动度提升更显著。此外,冷敷疗法通过局部低温抑制神经传导与炎症反应,与神经阻滞联合使用时,可使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评分再降低 15%~20%。

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术后镇痛提供系统保障。麻醉科、骨科、康复科与护理团队共同制定镇痛与康复计划,实现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的全程管理。麻醉医师负责镇痛方案的实施与调整,骨科医师关注手术创伤对疼痛的影响,康复师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护士则负责疼痛评估与患者教育。这种协作模式使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 1~2 天,术后 30 天内再入院率降低 10%,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管理已从单纯满足手术需求转向围术期全程疼痛控制,通过区域阻滞与全身麻醉的精准结合、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个体化实施,以及多学科协作的系统保障,实现了术后疼痛的有效控制。随着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智能 PCA 泵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在减少术后疼痛、加速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关节置换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体验。

(孔德华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