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躺着不动,肺会“变懒”,问题可不小
呼吸重症监护室里,很多患者(比如术后卧床、慢阻肺急性发作、肺炎)都得躺着休养,可躺久了会发现:“稍微动一下就喘,吸口气总觉得不够”——这不是“身体虚”,而是肺“变懒了”。
咱们的肺就像一对“弹性气球”,平时吸气时膨胀(能装4-6升空气),呼气时收缩(把二氧化碳排出去)。躺着不动时,肺的扩张幅度会变小(只能装2-3升空气),就像“气球长期没吹满,弹性慢慢变差”,医学上叫“肺不张”(部分肺泡塌陷)。更麻烦的是,痰液会积在肺底部(躺着时痰液不好咳出),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比如肺炎),加重病情。
二、为啥吹气球能“帮肺动一动”?它是“肺部的健身器材”
吹气球看着简单,其实能锻炼肺的“收缩力”和“耐力”,就像给肺做“力量训练”,具体有三个好处:
1.让肺泡“鼓起来”,避免塌陷
吹气球时,需要用力呼气,这会让肺内压力升高,把那些“偷懒的肺泡”(原本塌陷的小气囊)重新撑开——就像用打气筒给瘪掉的气球充气,每个肺泡都鼓起来,肺的“有效通气面积”增加,吸进来的氧气能更多地进入血液,喘气自然没那么费劲。
有个术后卧床的患者,第3天出现“胸闷、氧饱和度下降”(肺不张了),护士教他吹气球,每天3次,每次10分钟,2天后氧饱和度从90%升到96%,复查胸片显示“塌陷的肺泡重新张开了”。医生说:“吹气球相当于给肺做‘扩张运动’,成本低效果好。”
2.增强呼吸肌力量,让呼气更“有力”
呼吸不光靠肺,还靠“呼吸肌”(膈肌、肋间肌)——吸气时膈肌下降、肋间肌收缩(肺扩张),呼气时这些肌肉放松(肺收缩)。躺着不动时,呼吸肌会“变弱”,就像“久不锻炼的胳膊,拎瓶水都费劲”。
吹气球时,需要主动收缩呼吸肌(尤其是呼气时),让气体缓慢、持续地排出,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临床观察发现:每天吹气球的患者,呼吸肌力量比不吹的人强30%,咳嗽排痰时更有力(咳嗽需要呼吸肌发力),能减少痰液积聚。
3.调节呼吸节奏,让“吸”和“呼”更协调
很多肺部疾病患者会“呼吸乱了节奏”——吸气快而浅(没吸满就呼),呼气急而短(二氧化碳没排干净),导致“氧气不够用,二氧化碳存得多”。吹气球时,必须“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吸气4秒,呼气6-8秒),能纠正这种紊乱的节奏,让呼吸变得“深、慢、匀”。
就像“跑步时乱喘气容易累,调整成‘三步一吸、三步一呼’就轻松”,吹气球能帮肺找到“高效工作节奏”,减少喘气的次数,让每次呼吸都更有“效率”。
三、吹气球咋练才正确?步骤不对,等于白吹
吹气球不是“使劲猛吹”,而是“缓慢、持续地呼气”,方法不对(比如猛吹一下就停),不仅没效果,还可能伤肺(导致肺泡破裂)。正确步骤分四步,护士会手把手教:
1.选对气球:别太小,别太硬
选“普通乳胶气球”(直径10-15厘米,别用那种加厚的、难吹的气球),太小的气球吹满太快(练不了耐力),太硬的气球需要太大力(可能伤肺)。第一次练可以选“未充气时长度5-10厘米”的气球,熟练后再换大一点的。
2.姿势:躺着也能练,后背稍微垫高
躺在床上,后背用枕头垫高30°(别平躺,不然肺扩张受限),双腿伸直或微屈(放松腹部),双手放在肚子上(感受呼吸时腹部起伏),别弯腰、别憋气(避免增加胸腔压力)。
3.吹气球步骤:“深吸慢呼”是关键
-先深吸一口气(用鼻子吸,吸4秒,感觉肚子鼓起来——这是“腹式呼吸”,能让肺吸得更满)。
-把气球嘴含在嘴里(别太用力咬,避免漏气),缓慢呼气(用嘴吹,呼6-8秒,尽量把气吹进气球里,肚子慢慢瘪下去)。
-吹到气球鼓起(别吹太满,直径10厘米左右就行,太满容易爆,也伤肺),然后松开气球嘴(让气球自然放气,别吸气时还含着气球,以免把二氧化碳吸回去)。
-休息10秒,重复上面的动作,每次练10分钟(吹10-15次),每天3次(早、中、晚各一次)。
刚开始练可能吹不了6秒(呼2-3秒就没气了),没关系,从能坚持的时间开始(比如呼3秒),每天增加1秒,慢慢就能达到6-8秒,关键是“呼气要均匀,别断断续续”。
4.练完别忘“咳嗽排痰”,效果翻倍
吹气球后,肺部扩张、痰液松动,这时候咳嗽排痰(用腹部力量咳,不是嗓子用力),能把积在肺里的痰咳出来,避免感染。护士会拍患者后背(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拍),帮助痰液移动,配合咳嗽效果更好。
四、哪些人适合“吹气球练呼吸”?呼吸重症监护室的“常客”都需要
吹气球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但呼吸重症监护室的这些患者,练了准有用:
1.术后卧床患者(尤其是胸部、腹部手术)
胸部手术(比如肺癌手术)、腹部手术(比如胃癌手术)后,患者因为伤口疼不敢深呼吸,容易出现肺不张、肺炎。吹气球能让他们“在不疼的情况下练呼吸”(缓慢呼气不会牵扯伤口),临床数据显示:术后每天吹气球的患者,肺部感染率比不吹的低40%,住院时间缩短3-5天。
2.慢阻肺、肺气肿患者(缓解呼吸困难)
慢阻肺、肺气肿患者的肺就像“弹性变差的旧气球”(肺泡破裂、肺扩张后收不回来),吹气球能锻炼他们的呼气肌(增强收缩力),帮助排出肺里残留的二氧化碳(这类患者常因二氧化碳排不出而憋气)。坚持练3个月,能让“残气量”(肺里排不出的气体)减少10%-15%,喘气明显轻松。
3.肺炎、肺不张患者(帮助肺复张)
肺炎患者痰液多,容易堵塞支气管导致肺不张;吹气球能通过增加肺内压力,冲开堵塞的小气道,让肺泡重新张开,同时促进痰液排出,配合抗生素治疗,能加快炎症吸收(比如原本10天好,练吹气球可能7天就好)。
但要注意:气胸(肺泡破裂漏气)、肺大疱(肺上有大泡)患者,不能吹气球(可能导致大泡破裂),具体能不能练,听医生或护士的。
五、练的时候这些事“千万别做”,小心伤肺
吹气球虽然简单,但做错了可能伤身体,这几点必须避开:
1.别“猛吸猛吹”,避免肺泡破裂
有些人急于求成,深吸一口气后“猛地用力吹”(像吹蜡烛一样短促发力),这会让肺内压力瞬间升高,可能导致肺泡破裂(尤其是肺气肿、肺大疱患者),严重的会引发气胸(胸口剧痛、呼吸困难)。记住:吹气球要“慢”,呼气时像“用吸管喝果汁”一样均匀用力,别用爆发力。
2.别“憋气时间太长”,避免头晕
吹气球时如果憋气超过10秒(比如吸气后憋着不吹),会导致脑部缺氧,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尤其是体质弱、贫血的患者。正确做法是“吸4秒就开始呼”,吸呼之间别停顿,保持呼吸流畅。
3.别“带病硬练”,不舒服就停
练的时候如果出现“胸口疼、心慌、大汗、严重喘气”,说明身体受不了,要立刻停下来,告诉护士或医生,别硬撑。尤其是刚拔气管插管、氧饱和度不稳定的患者,必须在护士监护下练,避免出意外。
六、除了吹气球,躺着还能练这些“呼吸操”,效果更全面
吹气球主要练“呼气”,配合这些简单的呼吸操,能让肺得到“全方位锻炼”,适合在吹气球间隙练习:
1.腹式呼吸:让膈肌“动起来”
躺着,双手放在肚子上,鼻子慢慢吸气(4秒),感受肚子鼓起(手被顶起来),嘴巴缓慢呼气(6秒),肚子瘪下去(手跟着下沉),每天练3次,每次5分钟。这个动作能增强膈肌力量(膈肌是最重要的呼吸肌,占呼吸功能的60%),让吸气更深。
2.缩唇呼吸:让呼气更“彻底”
用鼻子吸气(4秒),嘴唇缩成“吹口哨”的形状,缓慢呼气(6-8秒),就像“吹纸条”(纸条能被吹得微微倾斜,但不会被吹飞)。这个动作能增加呼气时的阻力,让肺内气体更彻底地排出,适合慢阻肺患者,每天练3次,每次5分钟。
3.单侧呼吸:让“偷懒的肺叶”动起来
如果一侧肺功能差(比如单侧肺炎),可以用手按住健康侧的鼻子,用患侧鼻子吸气(4秒),然后用嘴呼气(6秒),每次练5分钟,每天2次,能针对性锻炼患侧肺,促进恢复。
这些呼吸操可以和吹气球结合:先做5分钟腹式呼吸,再吹10分钟气球,最后做5分钟缩唇呼吸,效果比单练一种更好。
总结:躺着练呼吸,吹气球是“简单有效的好方法”
呼吸重症监护室里,吹气球不是“玩具”,而是“康复工具”——它能帮躺着的患者撑开肺泡、增强呼吸肌、排出痰液,减少肺部感染,让肺功能慢慢恢复。
记住:每天花30分钟(3次,每次10分钟),选对气球、用对方法(深吸慢呼),避开猛吹、憋气这些误区,配合腹式呼吸等小动作,就能让肺“动起来”,离拔掉氧气管、顺利出院更近一步。对呼吸科患者来说,能顺畅地吸一口气、呼一口气,就是最实在的幸福,而吹气球,就是通往这份幸福的“简单阶梯”。
(王玉才 周口市中心医院 呼吸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