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呈现出“低龄化、高增长、重度化”的趋势,不少家长焦急万分,恨不得孩子一视力下降就立刻配副眼镜。但你知道吗?近视不是看不清就配眼镜这么简单,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不规范配镜不仅不能矫正视力,反而可能将“可逆”的假性近视变成终身无法逆转的真性近视!
本期文章将为你揭开“配镜误区”背后的科学真相,带你正确认识假性与真性近视的区别、危害以及如何科学防控近视。
一、什么是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又称为“调节性近视”,是由于眼睛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书、写作业、玩手机等),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晶状体凸度增加,进而出现视物模糊的现象。
与真性近视不同,假性近视时眼球结构尚未改变,通过休息、调整用眼习惯、合理训练等方式,有望恢复正常视力。
通俗理解:假性近视像“肌肉抽筋”,是真性近视“眼球拉长”的前兆。
二、真性近视:一旦发生,无法逆转
真性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轴延长),导致光线聚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从而产生看远不清的情况。真性近视本质上是一种眼球结构变化的病理状态,不可逆。
如果眼轴继续拉长,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并增加发生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的风险。
重点提醒:真性近视不是简单戴个眼镜的问题,而是一种终身管理的眼病!
三、配镜不当如何导致假性转真性?
许多家长一发现孩子看不清黑板,就匆匆带孩子到普通眼镜店配镜。但问题在于:
1.未验“真伪近视”就急于配镜
假性近视需要通过散瞳验光明确诊断,才能区分是真性还是假性。未散瞳验光的度数可能是调节性“虚假”度数,一旦根据这个数据配镜,反而过度矫正,迫使眼睛“适应”错误度数,从而促使眼轴增长,形成真性近视。
医学依据:2021年《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明确指出,6岁以上儿童首次配镜必须通过散瞳验光来区分真假近视。
2.度数过高或过低,都会加重视疲劳
度数配得过高,会使眼睛始终处于“过度调节”的紧张状态,导致睫状肌持续紧绷;而度数过低则让孩子“凑合看”,会使眼睛更努力地去调节焦距,也会加重疲劳。
长此以往,睫状肌无法放松,假性近视容易“坐实”为真性。
3.片面追求“看得清”,忽视整体视觉健康
许多眼镜店只是简单地“电脑验光+试戴”流程,忽视了眼位、双眼视功能、调节功能等关键参数,容易让孩子配出“视力清晰但用眼不舒适”的眼镜,反而增加视疲劳,加速近视发展。
四、孩子的假性近视还有“救”吗?
答案是:有可能恢复,但关键在于发现及时、干预科学。
1. 科学验光:散瞳是关键一步
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眼科或视光中心,通过阿托品或托吡卡胺散瞳验光,明确是真性还是假性近视。若是假性,通常不建议直接配镜,而是建议先观察和干预。
2. 视觉训练:恢复睫状肌调节能力
通过如望远训练、调节放松训练、雾视疗法等方式帮助睫状肌放松,部分儿童的假性近视有望减轻甚至恢复。
3. 降低用眼负荷:科学用眼习惯很重要
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10分钟;
保持坐姿端正、距离适中;
减少看电子产品时间,尤其是手机;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光照。
户外阳光暴露被证实是延缓近视发展的“天然保护伞”。
五、正确配镜的5个步骤,家长必须知道!
去医院或专业视光中心:避免在无资质的小眼镜店随意配镜。
接受散瞳验光检查:尤其是12岁以下儿童,这是判断真伪近视的唯一可靠方法。
精准测量眼轴、角膜曲率、眼位等多项参数。
由专业视光师或眼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配镜及配镜方式(单光、渐进、OK镜等)。
定期复查视力和眼轴变化,每3-6个月复查一次。
六、特别提醒:这些近视“伪科学”要避坑!
❌“护眼台灯能防近视”:光线合理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科学用眼。
❌“滴眼药水可以治好近视”:市面上所谓“明目液”多无确切依据。
❌“戴眼镜越早度数越深”:真相是该戴不戴才更容易度数加深。
❌“近视能恢复”:假性近视可以恢复,真性近视目前无任何药物或手术可以治愈,只能控制进展。
结语
孩子的视力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盲目配镜犹如“闭眼开车”,看似暂时解决了视物模糊,实则可能将孩子推向真性近视的不归路。
请记住:配镜不是买副眼镜这么简单,而是一场专业、系统、长期的“视力管理”工程。家长应当做孩子“视力健康的守门人”,科学认知近视,合理干预,延缓进展,守护清晰未来。
(陈文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眼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