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呼吸时肚子不动,可能是“用错力”了
呼吸重症监护室里,护士常给患者做一个小测试:“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来,手摸肚子看看动不动。”结果发现,很多人(尤其是长期卧床、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呼吸时只有胸口起伏,肚子几乎不动——这可不是“正常现象”,而是呼吸时“用错力”了。
咱们的呼吸分两种:“胸式呼吸”(胸口动、肚子不动)和“腹式呼吸”(肚子动、胸口少动)。正常情况下,两者配合工作,但腹式呼吸才是“主力”——它能让肺吸得更深、呼得更净,就像“用深井泵抽水”(能抽到更深的水),而胸式呼吸像“浅井泵”,只能抽到表层的水。
肚子不动的呼吸,效率只有正常呼吸的一半。长期用胸式呼吸,肺得不到充分扩张,容易积痰、感染,还会让人越呼吸越累(因为胸肌比腹肌更费力)。而腹式呼吸(肚子跟着动)能提高30%-50%的呼吸效率,是肺部疾病患者“省力又有效的呼吸法”。
二、为啥肚子动的呼吸更“给力”?从“膈肌”到“肺泡”,全是科学
腹式呼吸的核心是“用膈肌发力”,而膈肌是人体最“强壮”的呼吸肌(比胸肌有力3倍),它的运动能让肺发挥最大潜力,具体有三个优势:
1.让肺“扩张得更大”,吸进更多氧气
膈肌像“一顶圆顶帐篷”,横在胸腔和腹腔之间。吸气时,膈肌收缩下沉(帐篷变扁平),胸腔容积会增加30%-40%(能多装1-2升空气),肺的下部和边缘都能被撑开,原本“闲置的肺泡”(尤其是肺底部的)也能充满空气,氧气吸收量自然增加。
而胸式呼吸时,膈肌几乎不动,全靠肋骨扩张(像“拉开抽屉”),胸腔容积只能增加10%-15%,肺的中上部膨胀,下部却没动静,时间久了,肺底部容易积痰、塌陷(形成肺不张)。
2.让呼气“更彻底”,排净二氧化碳
呼气时,膈肌放松上升(帐篷恢复圆顶),会挤压肺部,把深层的二氧化碳“挤”出来,就像“拧毛巾”(能拧出更多水)。而胸式呼吸呼气时,全靠胸肌收缩“被动排气”,就像“抖毛巾”(只能抖掉表面的水),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残留在肺里(尤其是肺底部),让人觉得“头晕、憋气”。
临床数据显示:腹式呼吸能让呼气量增加20%-30%,二氧化碳排出量比胸式呼吸多15%,特别适合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这些人常因二氧化碳排不出而难受)。
3.呼吸更“省力”,减少疲劳感
膈肌的重量轻、位置深,收缩时消耗的能量只有胸肌的1/3。用腹式呼吸,每天能节省50%的呼吸能量——就像“用大马拉车”(省力),而胸式呼吸像“用小马拉车”(费劲还跑不快)。
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果一直用胸式呼吸,3-5天就会出现“胸肌疲劳”(胸口发酸、喘气更急),换成腹式呼吸后,2-3天疲劳感就会减轻,这就是“换对发力点”的效果。
三、怎么练肚子动的呼吸?躺着就能学,三步就能会
腹式呼吸看着简单,其实有“发力技巧”,没人指导容易练错(比如用肚子憋气而不是呼吸)。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总结了“三步练习法”,躺着就能学:
1.准备:找个舒服的姿势,手放对位置
-姿势:躺在床上,后背用枕头垫高20°-30°(别完全平躺,以免肚子被压),双腿伸直或微弯(放松膝盖),全身别紧绷(尤其是肩膀和脖子)。
-手的位置:右手放在胸口,左手放在肚脐上(能清晰感觉到肚子起伏),目的是“监督”——右手尽量别动,左手跟着肚子动。
2.吸气:鼻子吸,肚子“鼓起来”
-用鼻子缓慢吸气(心里数4秒:1-2-3-4),吸气时想“让空气往下走,充满肺的底部”,左手会感觉到肚子慢慢鼓起来(像吹气球一样),右手(胸口)尽量少动(幅度不超过1厘米)。
-别耸肩、别抬胸,如果右手动得比左手厉害,就放慢速度,重新来——重点是“让肚子先动,胸口后动”。
3.呼气:嘴巴呼,肚子“瘪下去”
-用嘴巴呼气(嘴唇微张,像吹热气一样),缓慢呼气(数6-8秒:1-2-3-4-5-6),左手感觉到肚子慢慢瘪下去(像气球放气),尽量把肺里的气呼干净(呼到最后可以轻轻收缩肚子,挤出残留的气)。
-呼气时别憋气、别用力收腹(自然放松下沉),如果呼不到6秒,就从4秒开始,慢慢延长。
每天练3次,每次5分钟(刚开始可以2分钟,逐渐增加),练的时候别分心(别玩手机、聊天),专注感受肚子的起伏,1-2周就能形成习惯,平时呼吸时肚子会自然跟着动。
四、练的时候最容易犯的“3个错”,难怪练了没效果
很多人练腹式呼吸没效果,不是方法不对,就是犯了这些错,必须避开:
1.最常见:把“憋气”当“吸气”,肚子鼓是硬憋的
吸气时故意收紧肚子再鼓起来(像练腹肌一样),这是“假腹式呼吸”——肚子鼓起来的不是空气撑的,而是憋气憋的,肺根本没吸进多少空气。判断方法:手摸肚子,鼓起来时是“软的”(充满空气),不是“硬的”(肌肉收缩),才是对的。
2.太用力:呼气时“使劲收腹”,反而累
呼气时用力收紧肚子(像做平板支撑),会让膈肌紧张,无法自然上升,导致二氧化碳排不干净(肺里残留更多气)。正确做法:呼气时全身放松,肚子是“自然瘪下去”(像气球慢慢漏气),不用主动发力,越放松效果越好。
3.节奏乱:吸气快、呼气短,没“深慢”
吸气2秒就结束,呼气3秒就停,这样的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效率差不多。必须保证“吸气4秒、呼气6-8秒”(呼比吸长),就像“给气球充气要慢,放气也要慢”,才能让肺充分扩张和收缩。可以用手机计时,练熟后不用数秒,自然就能保持这个节奏。
五、哪些人特别需要练?腹式呼吸是这些患者的“康复利器”
腹式呼吸对所有人都有益,但呼吸重症监护室的这些患者,练了效果尤其明显,甚至能减少住院时间:
1.慢阻肺、肺气肿患者:减少喘气频率
这类患者的肺弹性差(像“老化的气球”),呼气困难,总觉得“气不够用”。腹式呼吸能让呼气更彻底(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减少喘气次数(从每分钟25次降到15次),患者会感觉“没那么憋了”。坚持练3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能增加50-100米。
2.术后卧床患者:预防肺部感染
术后(尤其是胸部、腹部手术)患者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容易积痰、得肺炎。腹式呼吸能让肺底部扩张,痰液不容易积聚,肺部感染率能降低40%,住院时间缩短3-5天。护士会在术后第1天就指导患者练,哪怕疼也要坚持(可以用手按住伤口减轻疼痛)。
3.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为“脱机”做准备
用呼吸机的患者,最终要靠自己呼吸。腹式呼吸能锻炼呼吸肌(尤其是膈肌),让患者在撤机后有足够力气呼吸,脱机成功率能提高20%-30%。呼吸重症监护室会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带着呼吸机练腹式呼吸(每天3次,每次5分钟),为撤机打基础。
六、平时怎么把腹式呼吸“融入生活”?不用刻意练,随时能做
腹式呼吸不用“专门找时间练”,平时做这些事时,顺便用腹式呼吸,慢慢就成自然习惯:
1.吃饭时:每口饭配合一次腹式呼吸
吃一口饭,嚼的时候用腹式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既能帮助消化(呼吸平稳促进胃肠蠕动),又能避免吃饭时喘气(很多肺部患者吃饭时容易呛咳,腹式呼吸能减少这种情况)。
2.卧床翻身时:翻身后练3次腹式呼吸
术后患者需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翻身后别立刻躺平,先做3次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呼气时放松),能让肺在新姿势下充分扩张,减少痰液积聚。
3.走路时:每走3步配合一次呼吸
慢慢走路时,走3步吸气(4秒),走4步呼气(6秒),把腹式呼吸和动作结合,既能锻炼肺功能,又能让走路更稳(呼吸平稳了,身体不容易晃)。刚开始可以走慢一点,熟练后再加快速度。
4.睡前:练5分钟助眠
睡前躺在床上,做5分钟腹式呼吸,能放松神经(呼吸平稳会让大脑分泌镇静激素),帮助入睡(很多肺部患者因憋气失眠,这个方法能改善)。
七、练多久能看到效果?坚持2周,呼吸会“轻松一大截”
很多患者练1-2天没感觉,就觉得“没用”,其实腹式呼吸的效果是“慢慢积累”的:
1. 练3-5天:能感觉到“吸气时肚子会主动鼓起来”,不再全靠胸口发力。
2. 练2周:喘气频率减少(比如从每分钟25次降到20次),轻微活动(比如坐起来)时不那么喘了。
3. 练1个月:肺功能检查显示“肺活量增加10%-15%”,痰液更容易咳出(因为肺底部扩张,痰液松动)。
4. 练3个月:大部分患者能形成“腹式呼吸习惯”,平时不用想,肚子自然跟着呼吸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总结:呼吸时肚子动,是最“聪明”的使劲法
腹式呼吸(肚子跟着动)不是“花架子”,而是经过科学验证的“高效呼吸法”——它让膈肌发力,让肺吸得更深、呼得更净,还能节省体力,是呼吸疾病患者的“康复利器”。
练腹式呼吸不用花钱、不用设备,躺着就能学,只要避开“憋气、用力、节奏乱”这三个错,坚持2周就能看到效果。记住:呼吸时让肚子自然起伏,不是“任务”,而是给肺“减负”的好方法,练得越自然,肺部越轻松,身体恢复得也越快。
(王玉才 周口市中心医院 呼吸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