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与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常常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许多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可能会对我们的胃造成潜在伤害,这一隐患往往被大众忽视。了解哪些药物可能伤胃,对于保障用药安全、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一、非甾体抗炎药:胃黏膜的“破坏者”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止痛、退烧、消炎药物,广泛应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感冒发热等症状。但这类药物却对胃黏膜有着明显的刺激作用。它们抑制了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于保护胃黏膜、维持胃黏膜的正常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前列腺素合成受阻,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就被削弱,胃酸得以直接接触并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糜烂,长期或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胃溃疡,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胃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抗生素:扰乱胃部微生态平衡
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对胃肠道内的有益菌群产生影响。胃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有益菌与人体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微生态平衡。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有益菌,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使胃酸分泌异常,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而且,部分抗生素本身也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三、糖皮质激素:影响胃黏液分泌
地塞米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一些严重的炎症反应。然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同时抑制胃黏液的分泌。胃黏液是胃黏膜的重要保护层,能够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自身消化。一旦胃黏液分泌减少,胃黏膜就更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蚀,进而引发胃部病变。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可能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使已经受损的胃黏膜难以恢复。
四、某些降压药:间接引发胃部不适
部分降压药物,如利血平,在降压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胃酸分泌紊乱。这种胃肠动力和胃酸分泌的改变,容易引起胃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虽然这些症状并非直接源于药物对胃黏膜的腐蚀,但长期的胃肠功能紊乱也可能间接损害胃部健康,影响食物的正常运化和吸收,进一步加重胃部的负担。
五、如何预防药物伤胃
严格遵医嘱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权衡药物的疗效和风险,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及剂量。患者不应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增加药物对胃的伤害。
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某些对胃刺激较大的药物,可咨询医生是否能调整为睡前服用,利用夜间胃酸分泌相对较少的时段,降低伤胃风险。
联合使用护胃药物:对于需要长期服用可能伤胃药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同时开具护胃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预防胃部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在服药期间,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这些都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降低药物伤胃的可能性。
药物在治疗疾病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药物带来的益处的同时,必须警惕其可能对胃造成的伤害。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药物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在治病的过程中守护好胃部的健康,确保身体的整体健康。
(李柏洋 荥阳市贾峪卫生院 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