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肾病孩子的免疫力为啥“弱”?不是天生的,多是“治疗和病情”惹的祸
肾病(比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孩子的免疫力,确实比健康孩子“脆弱”——就像刚栽的小树苗,根系没扎稳,一阵大风就可能吹倒。这不是孩子天生免疫力差,主要和两方面有关:
一方面,肾病本身会让免疫系统“分心”。肾脏受损时,身体会调动免疫系统去“修复”,但免疫系统可能“顾此失彼”,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就弱了(比如正常孩子感冒3天好,肾病孩子可能拖成肺炎)。
另一方面,治疗肾病的药物(比如激素、免疫抑制剂)会“抑制免疫力”。这些药能控制肾脏的炎症(比如减少蛋白尿),但同时会让免疫系统“变迟钝”(就像给活跃的“卫兵”减了武器),导致孩子更容易被感染(比如感冒、发烧、皮肤感染)。
二、免疫力“弱”的表现:这些信号说明孩子“抵抗力在下降”
肾病孩子的免疫力下降,不是“突然变弱”,而是有信号的,家长要学会识别这些“预警”:
1.频繁感冒:一个月感冒2次以上
健康孩子一年感冒3-4次很正常,肾病孩子如果一个月感冒1-2次,或者感冒后很难好(超过1周还咳嗽、流鼻涕),说明免疫力在下降。尤其是感冒时还伴有发烧(体温超过38.5℃),可能诱发肾病反复(比如尿里又出现泡沫)。
2.皮肤总出问题:湿疹、疖子反复长
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免疫力弱时,皮肤容易被细菌“攻破”:比如脖子、腋窝出现湿疹(红红的、痒痒的),或者脸上、后背长疖子(红色小疙瘩,顶端有脓头),这些都是免疫力“挡不住细菌”的表现。
3.口腔问题多:口腔溃疡、鹅口疮总不好
口腔里的细菌、真菌平时“相安无事”,免疫力弱时就会“作乱”:比如舌尖、嘴唇内侧反复长口腔溃疡(白色创面,疼得吃不下饭),或者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鹅口疮,真菌感染引起),这些也提示免疫力在“变弱”。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告诉医生,医生可能会调整用药(比如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或者加用“增强免疫力的辅助药”(比如脾氨肽、转移因子)。
三、保护免疫力“第一招”:吃对饭,给免疫力“添营养”
肾病孩子需要低盐、低蛋白饮食(根据病情调整),但这不代表“吃得越素越好”,均衡的营养才能给免疫力“提供原料”:
1.蛋白质:选“优质蛋白”,量要够但别超
蛋白质是免疫系统的“建筑材料”(比如抗体、免疫细胞都需要蛋白质),肾病孩子不能缺,但也不能多(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每天的蛋白质要“优质”(容易消化吸收):
-推荐吃:鸡蛋(每天1个,水煮或蒸,别油炸)、牛奶(每天200-300ml,选低脂奶)、瘦肉(猪瘦肉、牛肉,每天50-70g,切碎煮粥或炒菜)、鱼虾(每周2次,清蒸最好)。
-不推荐吃:植物蛋白(比如豆类、豆腐,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多,会增加肾脏负担)。
具体吃多少,要听医生的(根据孩子体重和肾功能算,比如20公斤的孩子,每天约20-30g蛋白质),既保证免疫细胞“有原料”,又不给肾脏“添麻烦”。
2.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果,别“过度加工”
维生素C(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维生素D(调节免疫力)、锌(帮助抗体生成),对肾病孩子的免疫力很重要:
-维生素C:多吃新鲜蔬菜(西兰花、菠菜、西红柿)和水果(苹果、梨、草莓,每天1-2种,别吃太多高钾水果比如橙子、香蕉,除非医生说可以)。
-维生素D:除了晒太阳(后面会说怎么晒),可以吃蛋黄、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每周1次),必要时医生会开维生素D补充剂(每天400-600IU)。
-锌:瘦肉、坚果(比如核桃、南瓜子,每天10颗,碾碎拌进粥里)、贝类(比如牡蛎,每周1次,煮熟煮透)。
这些食物要“新鲜做、少调料”(比如蔬菜焯水后凉拌,少盐少糖),别吃罐头、腌菜(加工食品里的添加剂可能刺激免疫系统)。
3.水分:适量喝,别“憋尿”
肾病孩子如果没有水肿(比如眼皮不肿、腿不肿),每天要喝足够的水(按体重算,每公斤100-150ml,比如20公斤孩子每天喝2000-3000ml),水分能帮助肾脏排出废物,也能让黏膜(比如鼻腔、喉咙的黏膜)保持湿润(黏膜湿润才能阻挡细菌)。
但如果有水肿,要按医生的要求“限水”(比如每天喝1000ml以内),避免加重水肿。不管是否限水,都要让孩子“勤排尿”(别憋尿),憋尿会让膀胱里的细菌繁殖,可能引起尿路感染(比如尿频、尿急、尿痛)。
四、保护免疫力“第二招”:科学“避感染”,少接触“传染源”
肾病孩子的免疫力弱,就像“防御工事不牢固”,要尽量避开“敌人”(细菌、病毒),减少感染机会:
1.少去“人多、密闭”的地方:商场、游乐场分时段去
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在人多的地方(比如商场、游乐场、电影院)传播最快。肾病孩子要尽量避开这些地方,尤其是季节交替(春、秋季)和流感高发期(冬季)。
如果必须去(比如带孩子买东西),选工作日上午(人最少的时候),戴一次性口罩(选儿童款,贴合脸型,别戴太大的),回来后立刻洗手、换衣服(把外面的细菌“挡在门外”)。
2.家里“常通风、勤打扫”,但别过度消毒
-通风:每天开窗2次,每次30分钟(冬天可以开一条缝,避免孩子着凉),让新鲜空气进来,减少室内的细菌(比如厨房、卫生间的潮湿角落容易滋生细菌)。
-打扫:用清水擦桌子、拖地就行,别用含酒精、84消毒液的湿巾(过度消毒会让孩子的免疫系统“没机会接触少量细菌”,反而更敏感)。孩子的玩具每周用清水洗一次(毛绒玩具可以晒太阳)。
-远离“生病的人”:家里有人感冒、发烧,要和孩子分房睡(至少保持2米距离),戴口罩、单独用碗筷(用后煮沸消毒10分钟),直到病好3天以后。
3.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必洗手
手是“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比如孩子摸了公共扶手,再揉眼睛、抠鼻子,细菌就会进入体内)。教孩子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每个部位搓15秒(唱两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用流动水冲干净,再用干净毛巾擦干(或用一次性纸巾)。
外出时带“免洗洗手液”(含酒精60%-70%),不方便洗手时(比如在公园玩),挤一点搓到干,能暂时杀死手上的细菌。
4.皮肤和口腔“多呵护”:减少“局部感染”
-皮肤:每天给孩子洗澡(水温37℃左右,别太热),用温和的儿童沐浴露(别用成人款,避免刺激),洗后擦干(尤其是脖子、腋窝、腹股沟这些褶皱处,保持干燥)。如果有湿疹,按医生的要求涂药膏(别自己用偏方)。
-口腔:每天早晚刷牙(用软毛牙刷,轻轻刷,避免损伤牙龈),饭后漱口(喝两口温水也行),减少口腔里的细菌(口腔细菌多了,可能引起喉咙发炎)。
五、保护免疫力“第三招”:适度“动一动”,别躺也别累
肾病孩子需要休息,但“一直躺着不动”会让免疫力更差(就像“卫兵长期不训练,战斗力会下降”),适度运动能增强免疫力,但要“选对项目、控制时间”:
1.选“温和、不剧烈”的运动:散步、游泳、骑自行车
-推荐:每天散步20-30分钟(饭后半小时,慢走,别快走)、游泳(选室内恒温泳池,水温30℃左右,每次20分钟,避免受凉)、骑自行车(在小区里,别去马路边)。这些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免疫细胞“活跃起来”。
-不推荐:跑步、跳绳、打篮球(剧烈运动可能让孩子疲劳,还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尤其是蛋白尿还没控制好的时候(比如尿里有泡沫),要避免剧烈运动。
2.运动后“别受凉、别累着”
运动时穿宽松的衣服(方便出汗后散热),运动后及时擦汗、换干爽的衣服(别让汗水把衣服浸湿,容易着凉)。运动后如果孩子说“累”(比如不想动、想睡觉),说明运动量够了;如果运动中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立刻停下来休息(下次减少运动量)。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比如蛋白尿是否转阴、是否有水肿),建议具体的运动时间和项目(比如蛋白尿转阴后,可增加到每天运动40分钟),家长要按医生的要求来,别“想当然”加量。
六、保护免疫力“第四招”:疫苗“该打就打”,但选“灭活疫苗”
疫苗能帮孩子的免疫系统“提前认识敌人”(产生抗体),是预防感染的好办法。但肾病孩子打疫苗有“讲究”,不能随便打:
1.优先打“灭活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肺炎疫苗
灭活疫苗是“杀死的细菌或病毒”(不会让孩子生病),适合肾病孩子(尤其是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孩子):
-流感疫苗:每年9-10月打(流感前1-2个月),选“灭活流感疫苗”(别选鼻喷的减毒活疫苗),能减少流感风险(流感对肾病孩子可能很严重)。
-肺炎疫苗:根据年龄打(比如2岁以下打13价肺炎球菌疫苗,2岁以上打23价),能预防肺炎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是引起肺炎、中耳炎的常见细菌)。
-乙肝疫苗:如果孩子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查乙肝五项可知),要按“0、1、6月”的程序打,避免被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会损伤肾脏)。
打疫苗前,告诉医生孩子正在用的药(比如激素的剂量),医生会判断“是否适合打”(比如用大剂量激素时,可能需要推迟1-2个月)。
2.别打“减毒活疫苗”: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谨慎打
减毒活疫苗里是“减弱的活病毒”(比如水痘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对健康孩子很安全,但对肾病孩子(尤其是用免疫抑制剂的),可能“恢复活性”,导致感染(比如打水痘疫苗后真的出水痘)。
如果孩子没打过这些疫苗,发病风险高(比如幼儿园有水痘病例),要和医生商量(比如暂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打完疫苗后再恢复),别自己决定打还是不打。
七、保护免疫力“第五招”:睡够、心情好,免疫力也会“变强壮”
睡眠和情绪对免疫力的影响,常被家长忽视,但对肾病孩子来说同样重要:
1.保证“充足睡眠”:每天比健康孩子多睡1小时
-3-6岁:每天睡10-12小时(包括午睡1-2小时)。
-7-12岁:每天睡9-10小时(可以不午睡,但晚上要早睡)。
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帮助修复组织),也会让免疫细胞“充电”(比如产生更多抗体)。肾病孩子如果睡眠不足(比如每天只睡7小时),免疫力会进一步下降(就像手机没充满电,功能会受影响)。
帮孩子养成“固定作息”(比如晚上9点睡,早上7点起),睡前别玩电子产品(屏幕的光会影响睡眠激素分泌),可以讲故事、听轻柔的音乐。
2.让孩子“心情好”:少压力、多陪伴
肾病需要长期治疗(可能几年),孩子可能因为“要吃药、要复查”而焦虑、不开心。坏情绪会让免疫系统“变弱”(就像人紧张时容易感冒),家长要多陪伴孩子(比如每天玩半小时游戏、读绘本),别总说“你是病人要小心”(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觉得“除了要治病,和其他小朋友一样”。
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收拾玩具、帮忙摆碗筷),增加成就感,心情好了,免疫力也会“悄悄变强”。
总结:保护肾病孩子的免疫力,是“细水长流”的事
肾病孩子的免疫力像“脆弱的小树苗”,需要家长“细心呵护”——不是靠“补药”(比如蛋白粉、人参),而是靠“吃对饭、避感染、适度动、睡好觉、打对疫苗”。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坚持下来却能大大减少感染,让肾病治疗更顺利。
家长要记住:保护免疫力不是“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出门、不让和小朋友玩),而是“科学保护”——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保护”和“正常生活”的平衡,让孩子既能控制肾病,又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白亚娟 河南省儿童医院 肾脏风湿免疫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