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哮喘:呼吸道里的"小怪兽"
儿童哮喘发作就像身体突然启动的紧急警报系统,尤其在5-12岁孩子中更为常见。当孩子突然出现连续咳嗽超过5分钟、呼吸时锁骨下方出现凹陷、说话断断续续,这些都是哮喘发作的典型信号。不同于普通咳嗽,哮喘发作时气道会像被无形的手捏紧的橡皮管,导致空气进出困难。
每到换季或花粉季,儿科急诊室里因为哮喘发作就诊的小患者数量就会激增。这些小家伙的呼吸道比成年人更为脆弱,气道直径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轻微的炎症就能引发强烈反应。
发作时:小脸憋得通红,像拉风箱一样大口喘气,说话都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别小看这些症状,哮喘发作时,孩子的呼吸道会发生"三重危机":
首先,气道黏膜会像发面馒头一样肿胀起来,原本宽敞的气道变得狭窄;其次,气管内壁会分泌大量黏糊糊的痰液,进一步堵塞通道;最要命的是,气道平滑肌突然收缩,就像有人用手使劲攥住了气管。这三重打击下,孩子呼吸自然变得异常艰难。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每100个孩子里就有3-5个患有哮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特别是6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气道发育尚未完全,一旦发作情况往往更为紧急。
二、急救误区大盘点:这些做法要不得
很多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会下意识做出一些错误操作:
1.拍背法:有些家长认为用力拍背能帮助孩子把痰咳出来,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剧烈拍背不仅不能缓解症状,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加重呼吸负担。
2.喂水法:看到孩子喘得厉害,心急的家长可能会强行喂水。但在剧烈喘息时喂水,很容易导致呛咳,甚至引发窒息危险。
3.慌乱奔跑:抱着孩子一路狂奔去医院,看似争分夺秒,实则危害不小。剧烈晃动会让孩子更加难受,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应优先保证平稳呼吸环境
三、科学急救四步法:关键时刻稳得住
(一)第一步:冷静安抚,建立信任
孩子哮喘发作时,情绪往往比症状更难控制。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冷静,用平稳的语气告诉孩子:"宝贝别怕,妈妈在这儿呢,我们慢慢喘气。"可以让孩子模仿吹气球、吹羽毛的动作,帮助调整呼吸节奏。
研究表明,家长的镇定态度能让孩子的焦虑指数下降40%,这对缓解症状至关重要。记得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轻轻握住小手,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二)第二步:正确用药,分秒必争
1. 吸入器使用技巧:
最常用的压力定量吸入器(pMDI),使用时要记住"摇、呼、吸、屏"四字诀:
-摇匀:上下晃动吸入器10-15次,让药物充分混合
-呼气:缓慢呼出肺部空气
-吸入:深吸气的同时按下药罐
-屏息:尽量憋气10秒,让药物充分吸收
2. 储雾罐的妙用:
6岁以下儿童建议搭配储雾罐使用,这就好比给吸入器加了个"弹药仓",能让药物吸收效率提高30%。使用时要注意,储雾罐和吸入器要紧密连接,避免漏气。
(三)第三步:调整体位,打开气道
让孩子采取上半身前倾30度的坐姿,这个姿势能最大程度打开气道。可以让孩子趴在叠起的两个枕头或抱枕上,也可以坐在靠背椅上,手臂自然支撑在膝盖上。
千万不要让孩子平躺!平躺时腹部脏器会压迫肺部,就像有人在胸口压了块大石头,会让呼吸更加困难。
(四)第四步:环境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立即打开窗户通风,但要避免冷风直吹。关闭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可能扬尘的设备,移开毛绒玩具、地毯等过敏原载体。有条件的话,可以打开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湿润的空气有助于缓解气道痉挛。
四、送医注意事项:路上也要专业应对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孩子症状仍未缓解,需立即送往医院。送医途中要注意:
1.保持正确体位:让孩子保持坐位,避免使用安全座椅的平躺模式
2.持续观察症状:正常儿童每分钟呼吸20-30次,如果超过40次就要特别警惕
3.携带重要信息:准备好哮喘急救卡,注明过敏史、用药情况等关键信息
五、日常防护:预防发作有妙招
1.过敏原管理:通过皮肤点刺试验确定过敏原,家中每周要用60℃热水清洗枕套,定期使用除螨仪清洁床铺。
2.运动防护:游泳是哮喘儿童最理想的运动,既能锻炼肺活量,又能避免接触过敏原。运动前记得先做5-10分钟热身,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3.药物管理:按照医嘱坚持使用预防性药物,不要自行停药。可以准备便携式药物分装盒,方便日常携带。
掌握这些急救知识,家长们就能在关键时刻沉着应对。记住,每个哮喘宝宝都是勇敢的小战士,而我们就是他们最可靠的"急救指挥官"。只要科学管理,这些孩子同样可以自由奔跑,快乐成长!
(徐艳 河南省人民医院 儿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