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神经外科病人翻身要慢?怕脑袋里的“小东西”晃晕啦

2024-03-18 19: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神经外科病房里,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叮嘱:“翻身要慢,别把脑袋里的‘小东西’晃晕啦!”这里的“小东西”,指的是患者颅内可能存在的脑组织、血管、神经或植入物等关键结构。对于神经外科病人而言,翻身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暗藏玄机,稍有不慎就可能对颅内结构造成二次损伤。那么,为什么神经外科病人翻身要慢?这其中蕴含着哪些医学原理?又该如何科学地进行翻身护理呢?

一、神经外科病人的特殊性

神经外科病人往往因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原因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颅内可能存在伤口、引流管、植入物等特殊情况。这些“小东西”在颅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就可能发生移位、出血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例如,对于接受颅脑手术的患者,术后颅内可能放置有脑室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等装置,这些引流管的作用是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如果翻身过快或动作过大,可能导致引流管牵拉、扭曲或脱落,进而引发颅内出血、感染等风险。此外,对于接受脑肿瘤切除或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颅内可能残留有血肿、水肿或植入物,翻身过快同样可能对这些结构造成冲击,影响康复进程。

二、翻身过快的潜在风险

1.颅内压波动:快速翻身会导致患者体位突然改变,进而引起颅内压的急剧波动。对于颅内压已经升高的患者而言,这种波动可能加剧脑水肿,甚至诱发脑疝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引流管牵拉:如前所述,神经外科病人术后常留置有各种引流管。翻身过快可能导致引流管牵拉过度,损伤周围组织或引发出血。同时,引流管脱落还可能导致脑脊液漏出,增加颅内感染的风险。

3.植入物移位:对于接受脑肿瘤切除、脑血管支架植入等手术的患者,颅内可能留有植入物。翻身过快可能导致植入物移位或脱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4.皮肤损伤:神经外科病人常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原因需要长期卧床。翻身过快或动作粗暴可能导致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进而引发压疮等皮肤损伤。

三、科学翻身的原则与方法

鉴于神经外科病人翻身的特殊性,科学翻身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

1.评估患者情况

在翻身前,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手术部位及引流管情况等。对于病情不稳定、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的患者,应制定个性化的翻身方案,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2.选择合适的翻身工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身工具如翻身枕、气垫床等。这些工具可以有效分散身体压力,减少皮肤损伤的风险。同时,对于留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应使用专门的引流管固定装置,确保引流管在翻身过程中不受牵拉。

3.遵循“2-30”原则

“2-30”原则是神经外科病人翻身的重要准则。具体而言,就是每2小时翻身一次,侧卧角度不超过30°。这一原则有助于保持患者皮肤的完整性,避免压疮的产生;同时,侧卧角度的限制也有助于减少颅内压的波动和引流管的牵拉。

4.轴线翻身法

对于接受颅骨牵引、脊椎损伤或脊椎手术的患者,应采用轴线翻身法。这一方法要求患者在翻身过程中保持头、颈、肩、腰、髋在同一水平线上,避免脊柱扭曲或关节脱位。轴线翻身法需要医护人员协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5.观察患者反应

在翻身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患者的表情、肢体活动等非语言性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四、家庭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出院回家的神经外科病人而言,家庭护理同样重要。家属在协助患者翻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噪音和干扰,维持适宜的室内光线和温度,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配合翻身。

2.加强沟通与交流:在翻身前,向患者解释翻身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意识障碍或沟通困难的患者,可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判断其舒适度。

3.定期更换体位:遵循“2-30”原则,定期为患者翻身并更换体位。同时,注意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及时更换尿布和床单,避免皮肤受到刺激和感染。

(彭贝贝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