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吃饭时呛到的经历,尤其在狼吞虎咽或边吃边说笑时,呛咳几声便恢复正常,因此常被忽视。但如果呛咳变得频繁,即便安静缓慢吞咽时也频繁发生,就得提高警惕了,这很可能是吞咽障碍发出的 “报警信号”。吞咽障碍看似是吃饭的小麻烦,实则可能隐藏严重健康隐患,甚至威胁生命,需认真对待。
吞咽看似简单,实则是复杂的生理过程,需口腔、咽喉、食管等多个部位的肌肉、神经密切配合,涉及超过 20 对肌肉和 6 对脑神经,任何环节的细微偏差都可能打破平衡。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口腔后,经牙齿切割研磨,与唾液混合,舌头将其揉成食团并向上、向后推送,触发咽喉部吞咽反射。此时软腭上抬封闭鼻腔通道,声带内收关闭声门,会厌软骨盖住气管入口形成双重保护,同时食管上段括约肌松弛,食团在咽喉肌肉推力下进入食管,食管壁平滑肌自上而下收缩将其推向胃部,整个过程 3-5 秒内完成。而参与过程的任一环节出问题,如神经损伤致肌肉运动延迟、肌肉无力、器官结构异常等,都可能引发吞咽障碍。
频繁呛咳是吞咽障碍最常见且易察觉的信号。吞咽功能异常时,会厌软骨闭合不及时或不严密,食物或液体易误入气管引发呛咳。这种呛咳难以控制,可能在吞咽后持续一段时间,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喘息等。约 40% 的吞咽障碍患者会因反复误吸出现慢性咳嗽。食物残渣长期反复进入气管,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它由异物入肺导致感染,治疗难度大且易复发,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因它住院的比例达 30%,对老年人和体弱者,可能引发脓胸、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除频繁呛咳,吞咽障碍还有其他需警惕的信号。有人吞咽时感觉食物卡在喉咙,反复吞咽也无济于事,这种 “哽噎感” 时轻时重,可能伴疼痛,多在胸骨后或咽喉下部,吞咽干燥食物时更明显,部分患者需用水冲咽。还有人吞咽时声音改变,如嘶哑、低沉,或咽喉分泌物增多需频繁清嗓子,这是食物残渣刺激咽喉黏膜或声带运动受影响所致。另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也可能与吞咽障碍有关,因吞咽困难导致进食减少,长期会造成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免疫力和器官功能。研究显示,约 60% 的吞咽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且会形成恶性循环。
吞咽障碍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哪些人易患呢?老年人是高发人群,随年龄增长,口腔、咽喉肌肉松弛,神经反应减慢,吞咽协调性下降,65 岁以上发生率约 15%-30%,80 岁以上达 50%。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也易出现,如脑卒中患者,约 50% 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因神经中枢或通路受损导致吞咽肌肉不协调,出现吞咽障碍;帕金森病患者因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约 80% 在疾病进展中出现吞咽问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认知下降无法协调吞咽;多发性硬化等也可能影响吞咽功能。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后或放疗后,因组织、神经受损,吞咽障碍发生率达 40%-70%。
发现上述可疑信号该怎么办?首先要及时就医。很多人觉得是小问题而拖延,这很不可取,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医生会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及专业评估,如洼田饮水试验、纤维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吞咽造影检查等,明确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原因。
明确诊断后,医生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由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引起的,先治疗原发病,同时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口腔运动训练(如伸舌、卷舌、鼓腮等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空吞咽训练(提高反射敏感性)、冰刺激训练(促进反射恢复)及改变进食姿势等。严重者可能需暂时鼻饲,保证营养避免误吸,待功能改善后过渡到正常进食。
日常生活中也可采取措施预防和改善吞咽障碍。养成良好进食习惯,细嚼慢咽,每口咀嚼 15-20 次,进食时不说话、看电视或玩手机,集中注意力。选择合适食物,有吞咽障碍风险者避免干硬、黏性大、易碎裂的食物,可将食物煮软或打成泥状、糊状,加增稠剂调整稠度。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坐位,身体稍前倾,头部微前屈,减少食物误入气管风险。进食后 30 分钟内不平躺,防止食物反流。
总之,吃饭时的频繁呛咳及其他吞咽异常信号不是小事,是身体的警告,提示可能存在吞咽障碍。它不仅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威胁健康。因此,要提高对吞咽障碍的认识,关注身体信号,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尽早干预治疗,同时做好日常预防护理,保障身体健康。
(李艳艳 洛阳市孟津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康复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