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面临各种难题,喝水呛咳就是其中之一。看似简单的 “喝水” 动作,对脑梗死患者而言可能暗藏风险,若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并科学开展吞咽功能训练。下面,将从呛咳原因、评估方法、训练技巧、饮食调整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为大家详细科普相关知识。
一、先搞清楚:脑梗死患者为何喝水总呛咳?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水时,咽喉部会协同完成一系列精准动作 —— 舌头将水推向咽喉,软腭上抬封闭鼻腔通道,声带内收关闭气管入口,同时食道入口打开,让水顺利进入胃部。这一过程由大脑神经精密调控,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水误入气管,引发呛咳。
脑梗死患者出现呛咳,核心原因是大脑神经损伤影响了吞咽功能。脑梗死发生时,若病灶累及控制吞咽肌肉运动的大脑区域(如脑干、大脑皮层的吞咽中枢),会导致吞咽肌肉协调性下降、力量减弱,或吞咽反射延迟。比如,有的患者舌头无法正常推送水流,有的患者声带不能及时关闭气管,还有的患者吞咽反射变得迟钝,水已经到了咽喉部,却没能及时触发吞咽动作,这些情况都会让水进入气管,引发剧烈呛咳。
此外,脑梗死患者常伴随肢体活动障碍、反应能力下降等问题,喝水时姿势不当、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增加呛咳的概率。但本质上,神经损伤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才是呛咳的根本原因。
二、呛咳危害大,绝非 “小事一桩”
很多人觉得 “呛咳几下没什么”,但对脑梗死患者来说,反复呛咳的危害远超想象,必须高度警惕。
(一)引发肺部感染
水或食物残渣误入气管后,会刺激气管黏膜,还可能携带细菌进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脑梗死患者本身免疫力较弱,肺部感染后治疗难度大,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吞咽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普通患者高出 3-5 倍。
(二)导致营养和水分摄入不足
因害怕呛咳,很多患者会主动减少喝水量和进食量,长期下来容易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问题。而营养不足会进一步削弱身体抵抗力,延缓脑梗死的康复进程,形成 “呛咳→不敢吃→营养差→康复慢” 的恶性循环。
(三)增加窒息风险
若患者吞咽功能严重受损,较大的食物颗粒或较多水分一次性误入气管,可能堵塞气道,引发窒息。窒息发生时,若不能及时抢救,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是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重要安全隐患。
三、吞咽功能怎么评估?先做 “基础检查”
在开展吞咽功能训练前,必须先明确患者吞咽功能的受损程度,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神经内科临床中,常用的基础评估方法简单易行,家属也可协助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洼田饮水试验”:快速判断呛咳风险
这是吞咽功能初步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辅助 。具体实施流程为:让患者取坐位,若因身体状况无法坐起,可将床头抬高30° - 45° ,先饮用少量温水(约5ml ),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呛咳反应;若未发生呛咳,接着饮用10 - 20ml温水,持续观察;依据呛咳表现进行分级,以此判断吞咽功能状况:
1. 1级(优):可顺利一次性将水咽下,过程中无呛咳情况;
2. 2级(良):需分2次及以上咽下,且吞咽过程中不会出现呛咳;
3. 3级(中):能尝试1次咽下,但会伴随呛咳;
4. 4级(可):要分2次及以上咽下,同时有呛咳现象;
5. 5级(差):频繁出现呛咳,无法将30ml温水全部咽下 。
一般而言,1 - 2级表明存在轻度吞咽障碍,3级意味着是中度吞咽障碍,4 - 5级则代表重度吞咽障碍 。对于中度及以上吞咽障碍患者,需在医护人员专业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且在训练初期,为保障营养摄入,可能需要借助鼻饲管补充营养 。(二)观察 “口腔动作”:判断肌肉协调性
除了饮水试验,还可通过观察患者的口腔动作,评估吞咽肌肉的功能。比如:让患者张嘴、闭嘴,观察嘴唇是否能正常闭合(若嘴唇无力,喝水时容易漏水);让患者舌头伸出、左右移动、向上顶牙龈,观察舌头的力量和灵活性(舌头无力会导致水流无法顺利推向咽喉);让患者做 “鼓腮”“噘嘴” 动作,观察面部肌肉是否对称(面部肌肉瘫痪可能影响吞咽协调)。
若患者出现嘴唇闭合不全、舌头活动受限、面部肌肉不对称等情况,说明吞咽相关肌肉已受损,需重点针对这些部位进行训练。
(二)观察 “口腔动作”:判断肌肉协调性
除了饮水试验,还可通过观察患者的口腔动作,评估吞咽肌肉的功能。比如:让患者张嘴、闭嘴,观察嘴唇是否能正常闭合(若嘴唇无力,喝水时容易漏水);让患者舌头伸出、左右移动、向上顶牙龈,观察舌头的力量和灵活性(舌头无力会导致水流无法顺利推向咽喉);让患者做 “鼓腮”“噘嘴” 动作,观察面部肌肉是否对称(面部肌肉瘫痪可能影响吞咽协调)。
若患者出现嘴唇闭合不全、舌头活动受限、面部肌肉不对称等情况,说明吞咽相关肌肉已受损,需重点针对这些部位进行训练。
四、吞咽功能训练:分阶段开展,简单又有效
吞咽功能训练并非 “一蹴而就”,需根据患者的受损程度,从 “基础肌肉训练” 到 “吞咽协调训练” 逐步推进,每天坚持练习,才能看到效果。以下训练方法均经过神经内科临床验证,安全且易操作,家属可协助患者完成。
(一)基础训练:先练 “吞咽相关肌肉”
适合轻度吞咽障碍患者,或作为中度、重度患者的前期准备训练,主要目的是增强嘴唇、舌头、咽喉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1. 嘴唇训练:改善闭合能力
· 鼓腮训练:让患者用力鼓起两腮,保持 5 秒后放松,重复 10-15 次 / 组,每天 3 组。若患者鼓腮时空气从嘴角漏出,家属可轻轻按压患者嘴角,帮助闭合,增强肌肉力量。
· 噘嘴训练:让患者像 “亲吻” 一样噘起嘴唇,保持 3 秒后放松,重复 15-20 次 / 组,每天 3 组。该动作能锻炼嘴唇周围肌肉,改善喝水时嘴唇闭合不全的问题。
2. 舌头训练:提升灵活性和力量
· 舌头伸展训练:让患者尽量将舌头伸出嘴巴外,保持 3 秒后收回,重复 10 次;再让舌头向左右两侧伸展,分别触碰嘴角,每侧保持 3 秒,重复 10 次 / 侧,每天 3 组。
· 舌头顶压训练:让患者用舌头用力顶口腔上颚(上牙膛),保持 5 秒后放松,重复 15 次 / 组,每天 3 组;也可让患者用舌头顶左右脸颊内侧,家属在外侧轻轻对抗按压,增强舌头力量,每次 5 秒,重复 10 次 / 侧。
3. 咽喉部肌肉训练:增强吞咽反射
· 空吞咽训练:让患者反复做 “吞咽” 动作(不喝水、不进食),每次吞咽时尽量用力,重复 20-30 次 / 组,每天 3 组。该动作能激活吞咽反射,增强咽喉部肌肉力量,适合所有吞咽障碍患者。
· 冰刺激训练: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冰水,轻轻擦拭患者的咽喉部(扁桃体周围、舌根部位),每次擦拭后让患者做吞咽动作,重复 5-10 次 / 组,每天 2 组。冰水的刺激能唤醒迟钝的吞咽反射,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刺激过强引发呕吐。
(二)进阶训练:练 “吞咽协调能力”
适合经过基础训练后,吞咽肌肉力量有所改善的患者,重点训练 “呼吸” 与 “吞咽” 的协调,避免喝水时呛咳。
1. “呼吸 - 吞咽” 协调训练
· 腹式呼吸 + 吞咽:让患者先做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肚子收缩),在呼气末时做吞咽动作,重复 10-15 次 / 组,每天 3 组。这样能确保吞咽时气管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减少水误入气管的概率。
· “屏气 - 吞咽 - 咳嗽” 训练: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气,然后做吞咽动作,吞咽后立即咳嗽一声,重复 5-10 次 / 组,每天 2 组。咳嗽能帮助清除可能误入气管的少量水分,同时增强呼吸肌与吞咽肌的协调性。
2. 食物 / 液体吞咽训练
在基础和进阶训练有效果后,可逐步尝试用少量食物或液体进行吞咽训练,从 “稠厚液体” 开始,逐渐过渡到 “稀液体”,降低呛咳风险:
· 第一步:尝试稠厚液体:比如米糊、藕粉、稠粥等(可将普通水用淀粉或增稠剂调稠,呈 “酸奶状”),每次喂 1-2 小勺,让患者慢慢吞咽,观察是否呛咳。若未呛咳,可逐渐增加量;若呛咳,需继续调稠或回到基础训练。
· 第二步:过渡到稀液体:当患者能顺利吞咽稠厚液体 1-2 周后,可尝试少量温水(先从 5ml 开始),喂水时让患者低头、下巴贴近胸口(“低头吞咽” 姿势能抬高气管入口,减少呛咳),缓慢吞咽。若未呛咳,再逐渐增加饮水量。
五、饮食调整:配合训练,减少呛咳风险
吞咽功能训练的同时,合理调整饮食也至关重要。通过改变食物的性状、进食方式和姿势,能进一步减少呛咳,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一)食物性状:“从稠到稀、从软到硬”
根据吞咽功能评估结果,选择适合患者的食物性状,原则是 “不易呛咳、易吞咽”:
· 重度吞咽障碍(Ⅳ-Ⅴ 级):初期需通过鼻饲管补充营养,待训练有改善后,可尝试 “泥状食物”,如蔬菜泥、肉泥、水果泥(用辅食机打成细腻泥状,无颗粒);
· 中度吞咽障碍(Ⅲ 级):选择 “稠厚半流质食物”,如稠粥、软面条、蛋羹、豆腐脑等,食物需有一定黏性,不易分散;
· 轻度吞咽障碍(Ⅰ-Ⅱ 级):可选择 “软食”,如软米饭、煮烂的蔬菜、切碎的肉类,避免干硬、脆的食物(如坚果、薯片)和黏性过大的食物(如汤圆、年糕),这些食物要么容易呛咳,要么容易粘在咽喉部。
(二)进食方式:“慢一点、少一点”
· 控制进食速度:喂饭或患者自己进食时,速度要慢,每喂一口后,等待患者完全吞咽下去(可观察患者喉咙部位是否有吞咽动作),再喂下一口,避免 “赶时间” 导致呛咳;
· 减少单次进食量:每次喂饭或喝水,量不宜多,液体每次 5-10ml,食物每次 1-2 小勺,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吞咽动作;
· 避免边吃边说:进食时让患者集中注意力,不说话、不看电视,减少分心导致的吞咽不协调。
(三)进食姿势:“坐起来、低下头”
正确的进食姿势能显著降低呛咳风险,首选 “坐位”:让患者坐在椅子上,上半身挺直,双脚平放地面;若患者无法坐起,可抬高床头 30°-45°,头部稍向前倾(下巴贴近胸口),这样的姿势能让气管入口抬高,食道入口打开,减少水或食物进入气管的概率。绝对避免 “平躺进食”,平躺时呛咳和误吸的风险会增加 80% 以上。
六、注意事项:这些 “细节” 不能忽视
吞咽功能训练和饮食调整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一)训练要 “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
吞咽功能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能因为患者训练几天没效果就放弃,也不能因为有一点改善就急于尝试稀液体或硬食物。通常情况下,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坚持训练 2-4 周可见改善,中度患者需 1-2 个月,重度患者可能需要 3 个月以上。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疲劳。
(二)密切观察 “呛咳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训练和进食过程中,若患者出现频繁呛咳、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或进食,让患者坐直、拍背,帮助排出气管内的水分或食物残渣。若呛咳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咳痰(痰中带食物残渣)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吸入性肺炎,需及时就医。
(三)定期复查,让医生评估康复情况
建议患者每 2-4 周到神经内科或康复科复查一次,由医生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量表等专业评估方法,判断康复进度,调整训练方案。若患者训练 1 个月后仍无改善,或呛咳加重,需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如吞咽造影、纤维喉镜检查),明确吞咽障碍的具体原因,排除其他并发症。
(四)家属要 “耐心陪伴”,给予心理支持
很多患者因反复呛咳会产生焦虑、自卑情绪,甚至拒绝进食和训练。家属要多鼓励患者,陪伴患者一起训练,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比如,患者顺利喝完一小杯稠粥后,可表扬 “今天比昨天进步了,继续加油”,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效果,增强康复的动力。
七、总结:吞咽功能训练,是脑梗死康复的 “重要一环”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吞咽功能训练看似 “简单”,却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营养摄入、肺部安全和生活质量。只要重视呛咳问题,尽早开展科学的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合理的饮食调整和正确的护理方法,大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都能逐步改善,摆脱 “喝水呛咳” 的困扰,更快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记住:对脑梗死患者而言,“能顺利喝上一口水、吃好一顿饭”,就是康复路上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李喜玲 郑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