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照护中,“冻结步态” 是最让家属和患者头疼的问题之一。明明身体想往前走,双脚却像被胶水粘在地上,半天挪不开一步,这种突然 “失灵” 的状态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跌倒等危险。作为神经内科护士,接下来将从 “冻结步态” 的基本认知、影响因素,到具体的起步破解窍门,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展开科普,帮助大家全面掌握应对方法。
一、先搞清楚:“冻结步态” 到底是啥情况
“冻结步态” 并非帕金森病患者专属,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生率极高,约 50%-80% 的患者会在疾病进程中出现该症状。从医学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运动障碍,表现为患者行走时(尤其起步、转弯、过窄道或遇障碍物时),突然出现双脚无法抬起、步伐停滞的情况,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不等,严重时可完全无法移动。
该症状的出现,核心与帕金森病导致的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相关。大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分泌减少 —— 而多巴胺是调节运动功能的关键神经递质,其缺乏会影响大脑对运动的控制,导致肌肉协调性下降、运动启动困难,进而引发 “冻结步态”。此外,患者心理状态、环境因素也会对症状产生产生影响。
需要明确的是,“冻结步态” 与普通走路缓慢不同:普通走路缓慢是帕金森病常见的运动迟缓表现,步伐虽慢但能持续向前;而 “冻结步态” 是突然、短暂的运动停滞,患者常伴有 “想走却走不了” 的强烈感受,极易因失去平衡增加跌倒风险,因此必须重视并学会应对。
二、了解这些:哪些情况会诱发 “冻结步态”
想要更好地破解 “冻结步态”,需先明确诱发因素,提前预防以减少发作频率。经临床观察,常见诱发因素主要分三类:
(一)环境因素
1. 地面状况不佳:地面不平整、有积水、有杂物,或材质突然变化(如瓷砖转地毯),会让患者需频繁调整步伐,增加大脑运动控制难度,诱发 “冻结”。
2. 空间狭窄或有障碍物:穿过窄门、走廊,或面前有桌椅、台阶时,患者易因担心碰撞产生紧张情绪,大脑需精准计算步伐距离,易出现运动启动困难。
3. 光线不足:昏暗环境影响视觉判断,患者无法清晰感知地面与周围环境,对行走产生不确定感,增加 “冻结” 概率。
(二)身体状态因素
1. 药物作用时段:帕金森病患者需长期服抗帕金森药物,药效有时间限制。药效减弱(如服药间隔末期)或剂量不足时,体内多巴胺水平低,“冻结步态” 更易出现;药效较好时,发作频率则相对降低。
2. 身体疲劳或不适:疲劳状态下,或伴有疼痛、僵硬等不适时,患者肌肉力量与协调性进一步下降,运动启动难度增加,诱发 “冻结”。
3. 姿势变化时:从坐位站起、卧位坐起后准备行走,或行走中转弯、转身时,大脑需重新调整运动调节,易出现 “冻结”。
(三)心理因素
1. 紧张、焦虑情绪:处于陌生环境、遇陌生人,或需在紧迫时间内行走(如赶公交、赶电梯)时,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神经调节与运动控制,诱发 “冻结”。
2. 注意力异常:行走时过度关注步伐(担心 “冻结”),会让大脑过度紧张,影响运动流畅性;注意力过度分散(如边走边看手机、听音乐),大脑无法集中控制运动,也易引发 “冻结”。
三、重点来了:起步时的小窍门,轻松破解 “冻结步态”
针对 “冻结步态”(尤其起步问题),经长期临床实践与康复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简单实用的小窍门,无需复杂设备,在家即可练习,患者与家属可共同学习:
(一)视觉提示法:给眼睛 “找个目标”,带动双脚动起来
利用视觉系统辅助运动控制,通过明确目标或参考,让大脑更易发出运动指令,帮助启动步伐。
1. 地面标记法:在患者常走路线(如走廊、客厅到卫生间),用彩色胶带 / 粉笔划间隔 30-40 厘米、宽 2-3 厘米的横线(选红、黄等醒目颜色)。患者起步时盯着横线,按 “一步踩一条线” 的方式行走,视觉信号能帮助大脑快速启动运动程序,减少 “冻结”。
2. 目标注视法:在起步方向 1-2 米处放明显目标物(如彩色杯子、玩具,或家属站立)。患者起步前先注视目标,默念 “走到目标处”,再尝试迈步。注意目标物高度需适合平视,避免抬头或低头影响平衡。
3. 动态视觉提示法:户外行走时,可利用周围动态事物(如前方行人、路边路灯杆、移动的影子)作为提示,按 “跟行人节奏”“到路灯杆迈一步” 的方式行走。动态信号比静态信号更能刺激大脑,助力起步。
(二)听觉提示法:用声音 “喊节奏”,让步伐跟着 “动”
通过声音节奏引导步伐 —— 声音节律能直接影响运动节律,帮助调整步伐速度与频率,减少启动困难。
1. 节拍器辅助法:准备便携式节拍器(或手机 APP),调至每分钟 60-80 拍(按患者舒适步行速度调整)。患者起步前先适应节奏,再按 “一拍迈一步” 行走;无节拍器时,可播放节奏清晰的缓慢音乐(如进行曲、儿歌),跟着音乐迈步。
2. 口令提示法:家属或照护者用清晰、缓慢的口令提示(如 “一、二、一,迈左脚、迈右脚”),口令速度与患者步行速度一致。患者按口令节奏迈步,声音需足够清晰但不刺耳;患者若能说话,也可自我喊口令辅助。
3. 日常声音利用法:利用时钟滴答声、开水壶规律声甚至自身呼吸声,将步伐与这些声音节奏结合(如每滴答一声迈一步),让步伐更具节律,减少 “冻结”。
(三)动作调整法:改变 “起步姿势”,降低启动难度
部分 “冻结步态” 因患者习惯起步姿势导致肌肉紧张、不协调,调整动作与姿势可让肌肉更放松,降低启动难度。
1. “抬脚过高” 法:起步时有意识抬高双脚,像 “跨小门槛” 一样迈步。具体:双脚与肩同宽,身体稍前倾,先抬左脚 5-10 厘米(按身体状况调整),向前迈出,再抬右脚重复。该方法能让腿部肌肉主动发力,打破僵硬状态,注意抬脚高度以不费力、不失衡为宜。
2. “双脚分开” 法:若患者习惯双脚并拢起步(易导致肌肉紧张),可在起步前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脚尖稍向外(15-30 度),再将重心缓慢转移到一只脚,迈出另一只脚。该姿势能增强身体稳定性,减少腿部肌肉紧张,让起步更轻松。
3. “先退一步” 法:若多次尝试起步无果,可先向后退步再向前迈步。具体:双脚与肩同宽,身体稍后仰,先退左脚、再退右脚,接着迈左脚向前。向后退步能打破 “想走却走不了” 的僵局,帮助大脑重新调整运动指令,顺利启动。
(四)环境调整法:打造 “友好环境”,减少起步阻碍
通过调整日常环境,减少诱发因素,从根本降低 “冻结” 频率,让起步更顺利。
1. 清理地面杂物:保持地面整洁,及时清除电线、拖鞋、玩具等杂物,避免绊倒或因躲避杂物诱发 “冻结”;确保地面干燥,卫生间、厨房等区域铺防滑垫(选防滑好、边缘平整的,避免卷起绊倒)。
2. 统一地面材质:尽量保持家中地面材质统一,若无法统一,在材质变化处(如瓷砖转地毯)用彩色胶带做标记,提醒患者提前准备,减少因材质变化引发的 “冻结”。
3. 改善光线条件:确保各区域光线充足均匀,尤其常走路线(走廊、卫生间、厨房)需安装足够灯具,避免昏暗角落;夜间卧室到卫生间的路上装小夜灯,减少光线不足诱发 “冻结” 的风险。
4. 合理摆放家具:家具摆放整齐,预留至少 80 厘米宽的行走通道(可容纳患者侧身行走);沙发、桌椅等位置不频繁变动,让患者熟悉环境,减少陌生感引发的紧张,降低 “冻结” 概率。
四、必须记住:这些注意事项,让应对更安全有效
使用上述方法时,需牢记以下注意事项,确保安全有效,避免意外:
(一)练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所有方法需患者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初期可在安静安全环境(如客厅)练习,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2-3 次;随熟练度提高,再增加练习时间、复杂环境(如小区、公园)。练习中若出现疲劳、头晕、心慌,需立即停止休息,待缓解后再继续。
(二)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法,不要盲目模仿
每位患者身体状况、“冻结” 严重程度、方法适应能力不同,需按需调整:如部分患者适合视觉提示法,部分适合听觉提示法;抬脚过高费力者可降低高度。若某方法使用 1-2 周效果不佳或不适,需及时调整,或咨询神经内科医生、康复师建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三)家属要做好照护和支持,不要过度干预
家属可协助准备练习物品(彩色胶带、节拍器)、调整环境、陪伴保护,但不可在患者迈步时强行搀扶或推动 —— 这会让患者产生依赖,还可能因用力不当导致失衡跌倒。患者 “冻结” 时,家属需冷静鼓励,提醒使用所学方法,让患者自主克服。
(四)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冻结步态” 严重程度会随帕金森病进展变化,患者需每 3-6 个月到神经内科复诊,向医生详细描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方法效果。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抗帕金森药物剂量 / 种类,必要时建议专业康复训练(如运动疗法、平衡训练),通过 “药物 + 康复” 结合更好控制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五、总结:破解 “冻结步态”,信心和坚持很重要
对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冻结步态” 虽困扰,但掌握正确方法并坚持练习,就能有效减少发作,提高行走安全性与流畅性。过程中,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不因偶尔 “冻结” 灰心;家属需给予关心支持,陪伴练习建立信心。
同时要记住,“冻结步态” 的破解是长期过程,需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若练习遇困难或症状突然加重,务必及时咨询医生,寻求专业帮助。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帕金森病患者定能更好应对 “冻结步态”,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李喜玲 郑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