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患者常被一种无形的 “束缚” 困扰 —— 呼吸时总觉得胸口发沉,吸一口气像用尽全身力气,稍微活动就喘不上来。这是因为控制呼吸的肌肉(如膈肌、肋间肌)也受到神经信号传递障碍的影响,变得 “软弱无力”。呼吸肌的乏力不仅让患者感觉难受,还可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甚至引发呼吸衰竭。但别担心,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像给呼吸肌 “充电” 一样,帮肺部 “加把劲”,让呼吸变得轻松一些。
一、呼吸 “没力气” 的根源:呼吸肌也受 “信号牵连”
呼吸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组肌肉默契配合。吸气时,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收缩下沉,肋间肌向外扩张,胸腔容积变大,空气被吸入肺中;呼气时,这些肌肉放松,胸腔缩小,气体被排出。这一过程全靠神经信号精准指挥肌肉收缩。
重症肌无力会让呼吸肌 “接不到信号”。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障碍,同样会影响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收不到清晰的 “收缩指令”,就会像没上紧的发条,无法产生足够的力量,导致吸气深度不够、呼气无力。
这种呼吸乏力在活动后或傍晚时会更明显。就像手机电量不足时运行大型程序会卡顿,呼吸肌 “电量” 不足,稍微增加负担(如走路、说话)就会 “罢工”,出现气短、胸闷、咳嗽无力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痰液排不出,还可能堵塞气道,引发肺炎等严重问题。
二、康复帮肺 “加劲” 的关键:给呼吸肌 “精准锻炼”
呼吸肌和四肢肌肉一样,需要适度锻炼才能保持力量,但这种锻炼不能 “瞎使劲”,必须根据呼吸肌的特点,进行 “轻负荷、高频率” 的训练,就像给虚弱的肌肉 “循序渐进地充电”。
核心是增强呼吸肌的收缩能力和耐力。通过特定的呼吸动作,让膈肌和肋间肌进行有控制的收缩和放松,逐渐提高它们对神经信号的反应能力,增加收缩力量。同时,训练呼吸的协调性,让吸气和呼气更有节奏,提高肺的通气效率。
与肢体训练不同,呼吸康复更强调 “技巧” 而非 “力度”。过度用力会让呼吸肌疲劳,反而加重乏力,而掌握正确的方法,即使是轻微的动作,也能有效刺激呼吸肌,达到锻炼效果。
三、这些康复训练,帮呼吸肌 “练力气”
针对重症肌无力的呼吸康复训练,要从简单的基础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重点训练吸气肌和呼气肌的力量,同时改善呼吸模式。
(一)腹式呼吸:唤醒 “主力” 膈肌
膈肌是呼吸的 “主力肌”,重症肌无力时最先受累。腹式呼吸能针对性锻炼膈肌,让它重新 “发力”。
1. 训练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膝盖弯曲,双脚平放于床面,一只手放在胸口,另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气时,尽量让腹部鼓起,放在腹部的手能感受到明显抬起,而胸口的手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缓慢收缩,像 “放气的气球” 一样瘪下去,尽量把气呼尽。每次练习 5-10 分钟,每天 2-3 次。
2. 要点:呼吸要慢而深,吸气时间 3-4 秒,呼气时间 4-6 秒,避免急促呼吸。这个动作能让膈肌得到充分拉伸和收缩,逐渐恢复力量,就像给 “偷懒” 的膈肌 “敲响警钟”。
(二)缩唇呼气:强化呼气肌,排出残气
呼气无力会导致肺内残留气体增多,影响新鲜空气吸入。缩唇呼气能增强呼气肌力量,帮助排出残气。
1. 训练方法:用鼻子缓慢吸气,然后像吹口哨一样,嘴唇缩成 “O” 形,缓慢呼气,尽量延长呼气时间,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 1:2 或 1:3。比如吸气 3 秒,呼气 6 秒。每次练习 10-15 次,每天 3 组。
2. 要点:呼气时要均匀用力,感受腹部向内收缩,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疲劳。这个动作能增加呼气时的气道压力,防止小气道塌陷,让残气更顺畅地排出,给新鲜空气 “腾地方”。
(三)呼吸阻力训练:给呼吸肌 “加点料”
当呼吸肌有一定基础后,可借助简单工具增加训练阻力,就像给呼吸肌 “举轻量哑铃”。
1. 训练方法:用一个带小孔的纸筒(或专门的呼吸训练器),对着纸筒缓慢吸气和呼气,通过小孔的阻力增加呼吸肌的负荷。每次练习 5 分钟,每天 2 次,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时间或缩小纸筒孔径(增大阻力)。
2. 要点:以不感到明显疲劳或胸闷为度,若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这种阻力训练能针对性增强呼吸肌的耐力,让它们在日常活动中更 “耐耗”。
(四)有效咳嗽训练:帮肺 “排垃圾”
重症肌无力患者咳嗽无力,痰液容易堆积。有效咳嗽训练能协调呼吸肌和腹肌力量,增强咳嗽效率。
1. 训练方法:先做 3-4 次深的腹式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 3-5 秒,身体稍前倾,用腹部力量用力咳嗽 2-3 次,就像要把喉咙里的痰 “咳到嘴边”。每天练习 3-4 组,每组 3-5 次。
2. 要点:咳嗽时避免只用嗓子发力,要借助腹部收缩的力量,让咳嗽更有 “穿透力”。这个动作能帮助排出痰液,减少肺部感染风险,让肺保持 “清洁”。
四、呼吸康复的 “注意事项”:避开这些 “雷区”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呼吸肌本就脆弱,康复训练时必须格外小心,避免因方法不当加重不适。
(一)“不勉强” 是第一原则
训练时若出现胸闷、头晕、心慌或呼吸频率加快(超过 25 次 / 分钟),说明强度过大,应立即停止休息。呼吸康复的目标是 “循序渐进”,而非 “挑战极限”,哪怕每天只练几分钟,也比勉强坚持导致疲劳好。
(二)选对 “时机” 再训练
避免在疲劳、发热或病情波动(如肌无力症状加重)时训练,此时呼吸肌状态较差,训练效果不佳,还可能诱发不适。最佳训练时间是早晨或午休后,身体状态相对较好时,且训练前可先休息 10-15 分钟。
(三)配合体位 “省力气”
训练时可根据体力选择合适的体位:体力较差时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床头抬高 30°),借助重力减轻呼吸肌负担;体力稍好时可取坐位,让胸廓更舒展,呼吸更顺畅。体位舒适能让呼吸肌更易发力,提高训练效果。
(四)别忽视 “呼吸暂停” 信号
若训练中出现突然的呼吸暂停、口唇发紫,或夜间憋醒(需要坐起才能呼吸),可能是呼吸衰竭的前兆,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不可大意。
五、日常 “护肺” 细节:给呼吸肌 “减负”
除了专门的康复训练,日常做好这些事,能减少呼吸肌的负担,让它们 “省着劲” 用在刀刃上。
(一)保持气道 “湿润通畅”
干燥的空气会刺激气道,增加呼吸阻力。室内保持适宜湿度(50%-60%),可使用加湿器;每天喝足够的水,让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痰液更容易咳出,减少呼吸肌的 “额外工作”。
(二)避免 “憋气” 动作
日常活动中,避免需要长时间憋气的动作,如搬重物、用力排便等,这些动作会突然增加呼吸肌负担,可能诱发无力加重。排便时可使用坐便器,必要时用开塞露辅助,减少用力。
(三)“小步骤” 活动,减少耗氧
活动时遵循 “少量多次” 原则,比如从床上坐起、站立、行走,每个动作之间都休息片刻,让呼吸肌有时间 “恢复体力”。避免一次性完成多个动作,减少因疲劳导致的呼吸乏力。
(四)配合药物 “强信号”
呼吸康复不能替代药物治疗,需在规范用药(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进行。药物能改善神经信号传递,让呼吸肌更易 “接到指令”,康复训练才能更有效,两者相辅相成。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呼吸乏力虽然棘手,但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气、阻力训练等康复方法,能有效增强呼吸肌力量,帮肺部 “加把劲”。这些训练看似简单,却能像 “给呼吸肌充电” 一样,让它们逐渐恢复功能,改善呼吸状态。记住,呼吸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同时结合日常护肺细节,才能让每一次呼吸都更轻松,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提高生活质量。只要方法正确,呼吸肌就能慢慢 “找回力气”,让肺部重新充满活力。
(郝同身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