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梗死后期怕 “肌肉缩水”?这些康复动作能 “保住肌肉”

2024-06-13 20: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死后期,很多患者会发现瘫痪或活动不便的肢体越来越细,摸起来软软的,这就是常说的 “肌肉缩水”—— 医学上称为肌萎缩。肌肉就像不用的机器零件,长期不活动会逐渐退化,不仅让肢体力量越来越弱,还会影响站立、行走等功能恢复,甚至增加跌倒风险。其实,通过科学的康复动作,即使在脑梗死后期,也能有效 “保住肌肉”,延缓萎缩,为后续功能恢复打下基础。

一、“肌肉缩水” 的真相:不用则废的 “用进废退”
肌肉的状态与活动密切相关,就像弹簧,经常拉伸才能保持弹性,长期不拉伸就会失去张力。脑梗死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后,肢体活动减少或完全不能活动,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就会启动 “退化程序”。

肌肉细胞会逐渐变小、数量减少。正常情况下,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获得营养和氧气,代谢废物也能及时排出。当肢体长期不动,肌肉血液循环变慢,营养供应不足,代谢废物堆积,肌肉纤维会变细、变短,从外观上看就是肢体变细、变软,力量大幅下降。

这种 “缩水” 在脑梗死后期尤为明显。早期患者可能因卧床、疼痛等原因不敢动,后期则因力量不足更难活动,形成 “不动→肌肉缩水→更难动” 的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干预,肌肉萎缩到一定程度,即使神经功能有所恢复,也难以带动肢体活动。

二、“保住肌肉” 的关键:给肌肉 “适度刺激”
要阻止肌肉缩水,核心是给肌肉提供 “恰到好处的刺激”,既不能因过度活动消耗体力,又要让肌肉感受到 “需要工作” 的信号,维持基本的代谢和形态。这种刺激不是高强度的力量训练,而是通过特定动作让肌肉进行轻微收缩和舒张,就像给机器零件定期上油,防止生锈。

被动活动和主动收缩相结合是关键。对于完全不能活动的肢体,依靠他人或器械进行被动活动,能让肌肉和关节得到基本的牵拉;对于有一定活动能力的肢体,则鼓励主动收缩肌肉,哪怕只是微小的动作,也能有效刺激肌肉,延缓萎缩。

同时,这些动作需要长期坚持,就像每天给植物浇水一样,单次作用有限,持续进行才能看到效果。脑梗死后期的康复,耐心比强度更重要。

三、针对不同部位的康复动作:精准 “保住肌肉”
肌肉缩水在肢体的不同部位表现不同,需要针对性设计康复动作,重点关注容易萎缩的部位,如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髋、膝、踝。

(一)上肢:防止肩膀 “下垂”、手臂 “变细”
上肢长期不活动,容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手臂变细,尤其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一旦萎缩很难恢复。

1. 肩关节被动活动

他人握住患者手腕,缓慢将手臂从身体侧面抬起到头顶,再慢慢放下,过程中保持手臂伸直,动作轻柔,避免拉扯。每次 10-15 次,每天 2-3 组。这个动作能牵拉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防止粘连和萎缩。

2. 肘部屈伸训练

患者仰卧,手臂放在身体两侧,他人辅助或患者自己用健康手带动患侧手臂,做肘部弯曲和伸直动作,尽量让前臂贴近上臂,再完全伸直。每次 10 次,每天 3 组。这个动作能锻炼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防止手臂变细。

3. 手腕和手指抓握

用健康手帮助患侧手腕做弯曲、伸直动作,同时让手指做张开、握拳的动作,若患者有一定力量,可尝试自己抓握一个软球(如海绵球),再松开。每次 10-15 次,每天 2 组。这个动作能刺激手腕和手部肌肉,维持手部功能。

(二)下肢:避免大腿 “变细”、膝盖 “发僵”
下肢承担着行走的重要功能,肌肉缩水会导致腿部无力、站立不稳,其中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和后侧的腘绳肌最容易萎缩。

1. 髋关节被动外展

患者仰卧,双腿伸直,他人轻轻将患侧腿向外侧抬起(不超过 45 度),再缓慢放回原位,注意保持膝盖伸直。每次 10 次,每天 2 组。这个动作能锻炼髋关节周围的肌肉,防止大腿内侧肌肉萎缩。

2. 膝关节屈伸训练

患者仰卧,患侧腿屈膝,脚平放于床面,然后缓慢将腿伸直,再弯曲,过程中可由他人辅助或借助弹力带轻微阻力。每次 10-15 次,每天 2 组。这个动作能有效刺激股四头肌,防止大腿前侧肌肉缩水。

3. 踝关节 “勾脚”“绷脚”

患者仰卧或坐姿,患侧脚做 “勾脚”(脚尖向上翘)和 “绷脚”(脚尖向下踩)动作,尽量做到最大幅度,若力量不足,可由他人辅助完成。每次 15-20 次,每天 3 组。这个动作能锻炼小腿肌肉,防止脚踝僵硬和小腿变细。

(三)躯干:防止腰腹肌肉 “松弛”
躯干肌肉萎缩会导致身体平衡能力下降,坐立不稳。简单的躯干活动能有效刺激腰腹肌肉。

1. 翻身训练

患者仰卧,在他人辅助下向两侧翻身,过程中尽量让患侧肢体跟随身体转动,每次翻身停留 5-10 秒,左右各 5 次,每天 2 组。翻身动作能牵拉躯干两侧的肌肉,维持核心力量。

2. 坐姿平衡训练

患者坐在椅子上,背部不靠墙,双手放在腿上,保持身体直立,若能稳定坐立,可尝试将健康手慢慢抬起,再放下,逐渐增加难度。每次保持 5-10 分钟,每天 2-3 次。这个动作能锻炼腰腹和背部肌肉,增强躯干稳定性。

四、做康复动作的 “注意事项”:安全第一,效果第二
脑梗死后期患者身体较弱,做康复动作时必须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因动作不当导致拉伤、跌倒或病情加重。

(一)动作要 “慢” 且 “轻”
所有动作都要缓慢进行,避免快速、用力的动作,尤其是被动活动时,要感受患者的反应,若出现疼痛或抵抗,立即停止,调整幅度。肌肉刺激的关键是 “持续” 而非 “强度”,轻柔的动作更易坚持,也更安全。

(二)根据体力 “量力而行”
每天的训练量以不感到明显疲劳为宜。若患者做完动作后出现头晕、心慌或肢体酸痛加重,说明量过大,下次应减少次数或组数。对于体力特别差的患者,哪怕每天只做 5 次动作,也比完全不动强。

(三)结合体位变化 “随时练”
不必刻意安排固定时间训练,可结合日常体位变化进行。比如卧床时做踝关节活动,坐起时做手腕训练,他人协助翻身时顺便活动肩关节,把训练融入生活,既不增加额外负担,又能保证频率。

(四)配合按摩 “促进循环”
在做康复动作前后,可对萎缩的肌肉进行简单按摩,用手掌轻轻揉搓手臂、大腿、小腿肌肉,每次 5-10 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肌肉获得更多营养,增强训练效果。

五、除了动作,这些事也能帮肌肉 “抗缩水”
康复动作是 “保住肌肉” 的核心,但结合其他措施能让效果更好,从多个角度为肌肉提供支持。

(一)保证营养 “给肌肉 “加餐””
肌肉的维持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保证主食摄入,为身体提供能量。营养不足会让肌肉 “无料可补”,再好的康复动作也难以阻止缩水。

(二)保持正确体位 “减少肌肉压迫”
卧床时注意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比如上肢稍外展,下肢伸直,脚用枕头或足托保持中立位,避免肢体长期受压或扭曲,减少肌肉因姿势不当导致的萎缩。

(三)借助器械 “辅助刺激”
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可使用简单的康复器械,如弹力带(用于轻度抗阻训练)、滑轮系统(辅助上肢活动)等,这些器械能提供更稳定的刺激,帮助肌肉维持张力,但使用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用力。

脑梗死后期的 “肌肉缩水” 并非不可逆转,通过针对性的康复动作,给肌肉提供适度刺激,再配合营养支持和正确护理,就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止萎缩。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能像 “给肌肉充电” 一样,维持其基本功能和形态。记住,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天坚持做一点,就能让肌肉慢慢 “保住”,为未来的功能恢复保留希望。只要不放弃,哪怕微小的进步,都是对抗肌肉缩水的胜利。

 

(郝同身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