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用爱织就隐形翅膀:呵护血液病宝贝的心理情绪与家庭支持

2025-09-03 20: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对于患有血液病(像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孩子而言,医院的白墙、冰冷的医疗器械和反复的检查,成了他们童年记忆里难以抹去的部分。而家长们,不仅要承受经济压力、担忧治疗风险,更要面对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孩子变得沉默、爱哭、抗拒治疗,甚至会问出“我是不是快死了”这样让人心碎的问题。

其实,血液病孩子的心理比身体更需要呵护。家庭给予的支持、父母温暖的陪伴以及科学的情绪疏导,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助力孩子飞过这段艰难的时光。接下来,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聊聊如何呵护血液病宝贝的心理情绪,让家庭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一、血液病孩子的“小心思”:他们到底在怕啥?

血液病治疗周期长,一般要1-3年,治疗过程中副作用也多,比如脱发、呕吐、免疫力下降,还得长时间隔离避免感染。这些情况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控感”和“孤独感”。他们的心理变化,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刚确诊时的否认:刚得知自己生病,孩子往往会拒绝接受现实,可能会说“我没有生病”“医生肯定弄错了”。他们可能故意不配合治疗,比如拔掉输液管,还会反复问父母“什么时候能回家”。这是因为孩子对血液病没概念,只觉得被关在医院,不能玩,还特别疼,本能地就想逃避。

治疗中的焦虑‌:治疗1-3个月后,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真的生病了,但又不知道能不能治好。他们可能会变得敏感、爱哭,反复问“我的血什么时候能长出来”“打针会不会很疼”“我会不会死”。晚上还可能做噩梦、惊醒,特别粘人,只要父母在身边才安心。也有的孩子会突然变得很“乖”,想通过好好表现让病情快点好转。这是因为孩子对治疗过程(比如化疗、骨髓穿刺)产生了恐惧,对未来(能不能上学、和朋友玩)感到不确定。

逐渐接受后的矛盾:治疗半年后,孩子慢慢适应了医院的生活,甚至会主动安慰其他小病友,说“别怕,打针不疼的”。但他们内心还是可能有“自卑感”,比如脱发后不愿照镜子,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因为不能上学,和朋友也疏远了。他们表面上乐观,但可能会偷偷藏药、拒绝复查,还会问“我什么时候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这是因为孩子渴望正常生活,可治疗限制了他们的社交和活动,心里有落差。

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比身体反应更隐蔽,但影响更深远。如果长期忽视,可能会导致孩子抑郁、社交障碍,甚至影响治疗依从性,比如拒绝吃药、逃跑。

二、家庭支持的关键: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父母的态度、沟通方式还有日常陪伴,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下面有三个关键方法,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诚实沟通很重要:很多家长担心说真话会吓到孩子,就用“小感冒”“打几天针就好”来敷衍。但孩子很敏感,能从父母的表情和医生的对话里察觉到不对劲,反而会更焦虑。正确的做法是,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病情,比如“你的血生病了,需要吃药、打针让血变健康”。要承认治疗会“疼”“不舒服”,但要强调“医生和爸爸妈妈会一起帮你”。还要鼓励孩子提问,耐心回答。就像5岁的乐乐确诊白血病后,妈妈每天用“打怪兽”的故事解释治疗,说“化疗药是超级英雄,能把坏细胞打败,但可能会让你有点难受,不过妈妈会一直陪着你”。乐乐慢慢就不抗拒治疗了,还说“我要和超级英雄一起打败怪兽”。

创造“正常感”:长期住院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产生自卑感。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仪式”“小惊喜”,让孩子感受到生活还在继续。比如,带孩子的学习用品到医院,和老师视频上课,让孩子觉得自己还是学生;用视频和朋友聊天,或者邀请小病友一起玩;生日时在医院布置气球、吃蛋糕,春节时贴春联、包饺子。8岁的小雨住院期间,妈妈每天和她一起做手工,还在病房里开了“小雨画展”,邀请护士、医生来看。小雨说:“虽然不能出去玩,但我的画能让大家开心,我也很开心。”

父母情绪要稳定:孩子最敏感的就是父母的情绪。如果父母总是哭、叹气、吵架,孩子会觉得“我的病让爸爸妈妈很痛苦”,从而产生自责感。家长要避免“过度保护”,不要因为孩子生病就什么都替他做,要鼓励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增强掌控感。也不要“比较”,不要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勇敢,你怎么这么胆小”,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同,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夫妻之间要统一战线,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治疗方案。10岁的小强住院时,爸爸总是板着脸,妈妈则偷偷哭。小强说:“我觉得我的病让爸爸妈妈不开心,我是不是不该活着?”后来,爸爸妈妈意识到问题,开始一起陪小强玩游戏、讲笑话,小强的情绪逐渐好转,还说:“我要快点好起来,让爸爸妈妈笑更多。”

三、专业心理支持:家庭力量不够时“借借力”

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持续加重,比如长期失眠、拒绝进食、有自残倾向,家庭支持可能就不够了,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心理医生:儿童心理医生会通过画画、玩沙盘、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比如,孩子画“黑色的云”“打针的怪兽”,可能代表对治疗的恐惧;画“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笑”,可能代表对家庭温暖的渴望。这种方式适合孩子拒绝沟通、情绪持续低落、有自残倾向的情况。

病友互助小组:很多医院会组织“血液病儿童互助小组”,让孩子和其他小病友一起做游戏、分享经历。孩子会发现“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生病,大家都在努力”,这种“归属感”能极大缓解孤独感。适合孩子自卑、不愿社交、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情况。

家庭治疗:有些家庭因为孩子生病,夫妻关系紧张,或者对孩子过度关注,忽略其他成员。家庭治疗能帮助父母调整互动模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个整体”。适合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因家庭矛盾情绪波动的情况。

四、真实故事:用爱“治愈”心理的小战士

7岁的朵朵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变得沉默寡言,拒绝打针、吃药,甚至撕掉病历本。爸爸妈妈尝试了很多方法,用“公主生病了”的故事解释病情,说“朵朵是公主,但血里进了坏精灵,需要喝魔法药水(化疗药)把坏精灵赶走,等血变健康了,就能穿漂亮裙子去游乐园”。朵朵逐渐接受治疗,还说“我是勇敢的公主,不怕坏精灵”。爸爸把病房布置成“公主房”,每周带朵朵喜欢的绘本到医院,还和老师视频上课。爸爸妈妈也不再在朵朵面前吵架,而是每天一起陪她玩游戏、讲笑话。3个月后,朵朵完成第一阶段化疗,头发虽然掉光了,但笑容又回到了脸上。她说:“我现在是‘光头公主’,但我很勇敢,因为我有爸爸妈妈的爱,还有魔法药水。”

血液病孩子的治疗之路充满挑战,但家庭的爱和支持就像隐形的翅膀,能帮孩子飞过艰难时光。希望每个血液病宝贝都能在爱的呵护下,勇敢战胜病魔,健康快乐地成长。

(李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童内科二病区)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