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这个人体内的“发动机”,每天跳动约10万次,为全身输送血液和氧气。然而,当它“不听话”时,可能会出现心跳过快、过慢、不规律等问题,这些统称为心律失常。本文将从心电图这一基础检查手段出发,逐步介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射频消融术这一微创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脏健康。
一、心电图:心脏的“电报”
心电图(ECG/EK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表,就像一份心脏的“电报”。它通过电极贴在皮肤上,捕捉心脏每一次跳动时产生的微小电流变化,进而绘制出波形图。这些波形包括P波(心房收缩)、QRS波群(心室收缩)和T波(心室恢复),能够反映心脏的节律、传导速度和肌肉状态。
心电图能告诉我们什么?
•心律失常:所有类型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性早搏等,都能通过心电图发现。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能在数分钟内显示出特征性变化,如ST段抬高或压低。
•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心脏结构异常:如左心室肥厚、心包积液等,也能通过心电图间接反映。
案例分享:张先生,50岁,近期常感胸闷、气短,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提示心肌缺血。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症状得到缓解。
二、心律失常:心脏的“调皮时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或起源部位出现异常。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情绪压力等。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有:
•房颤: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导致心室率加快,增加中风风险。
•室性早搏:心室提前收缩,常感心跳“漏跳”或“重击”。
•心动过速:心跳持续过快,可能由运动、焦虑或心脏疾病引起。
•心动过缓:心跳持续过慢,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晕厥。
生活小贴士: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从症状到检查
诊断心律失常,除了依靠心电图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检结果。对于不典型或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或事件记录器来捕捉异常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监测:这是一种便携式设备,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适用于捕捉偶发的心律失常。
案例分享:李女士,45岁,偶尔感到心跳加速,但常规心电图未发现异常。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她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终通过射频消融术治愈。
四、心律失常的治疗:从药物到手术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基础治疗方式,通过调整心脏电活动的药物来控制心率、恢复节律。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专业提示: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送达心脏特定部位,利用热能破坏异常电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正常心律。它适用于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手术过程:
•局部麻醉: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胸部被局部麻醉。
•插入导管:医生通过腹股沟或颈部的血管插入导管,送达心脏。
•标测与消融:在X光或超声引导下,找到异常电信号的位置,释放射频电流进行消融。
•监测与调整: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实时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根据需要调整治疗参数。
案例分享:王先生,60岁,患有持续性房颤多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通过射频消融术,成功恢复了窦性心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或复杂的心律失常,如某些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冠状动脉搭桥等。
五、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的“利器”
射频消融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之一。它不仅能够根治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护理:
•限制活动:术后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监测心率和心律:患者需在家中自行监测,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按时服药:按照医生处方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定期复查:术后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六、预防心律失常:从生活点滴做起
预防心律失常,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适量运动:选择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但运动强度需根据个人情况量力而行。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是心律失常的诱因。
•控制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心律失常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脏,这个精密的“发动机”,需要我们细心呵护。当它“不听话”时,通过心电图这一基础检查手段,结合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让心脏重新找回节奏,继续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陈云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