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与运动:如何科学降压?

2023-11-04 19: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非常常见且影响范围广泛的慢性疾病。它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能对身体的其他系统,如肾脏和眼睛,带来损害。因此,控制好血压,不仅仅对心脑血管系统有益,对整体健康也至关重要。

高血压患者控制病情,除了遵医嘱服药外,日常的饮食和运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者不仅能辅助降压,还能改善整体代谢功能,对健康形成全方位的保护。然而,许多人可能误以为只需要服药就能完全控制血压,却忽视了“饮食”和“运动”这两把科学降压的金钥匙。

下面,我们就围绕高血压患者如何通过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来帮助降压展开详细解读,帮助患者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策略。

一、高血压患者的科学饮食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提供能量的来源,还对我们的血管健康和血压有着深远的影响。合理科学地调整饮食习惯,是控制高血压的第一步。

1. 高血压患者饮食的核心原则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核心建议可归纳为“四低一高”原则:

(1)低盐​

盐中的主要成分“钠”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饮食中需要严格控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天摄入量建议限制在3克到5克范围内。

​如何减盐?​​

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腌肉等;减少酱油、腌料使用;用醋、柠檬汁、香料等代替盐调味。

(2)低脂​

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间接损害血管功能,升高血压。尤其是要减少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如何低脂饮食?​​

优先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而不是动物油;避免油炸类食物,尽量烹饪清蒸、炖煮菜肴。

(3)低糖​

过多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高血压风险。因此,减少含糖饮料、甜品、奶油制品的摄入至关重要。

(4)低嘌呤(对于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

对于同时出现肾脏问题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减少嘌呤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海鲜和酒精类饮品也应适度控制。

(5)高钾​

钾有助于平衡体内的钠水平,帮助降低血压。建议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土豆(蒸煮方式为宜)。

2. 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的食物

(1)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燕麦等):能促进肠道健康,降低胆固醇水平,辅助控压。

(2)高镁食物(如坚果、绿叶蔬菜、小麦胚芽):有助于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进而平稳血压。

(3)适量高蛋白(如鱼、禽类、低脂乳制品):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和维持细胞功能,但要选择瘦肉和低脂的来源。

(4)鱼类: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对心血管健康十分有利。

二、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建议

合理的运动对高血压患者十分必要,但需要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当的强度和形式,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过激。以下是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科学运动建议。

1. 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益处

(1)降低血压​

通过规律运动,血管壁会变得更加弹性,能够更好地缓解血管压力,进而帮助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2)改善心血管功能​

运动可以增强心肺能力,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减轻体重​

对于许多高血压患者来说,肥胖是一个重要诱因,而运动通过消耗热量实现体重管理,间接降低血压。

(4)缓解心理压力​

规律运动使人心情愉悦,能缓解焦虑和情绪压力,进一步降低血压。

2. 如何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高血压患者在选择运动时,应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避免爆发力强、短时间内需竭尽力量的活动。

(1)推荐的运动​

​快走或慢跑:快步走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每次至少30分钟。

​游泳:游泳对心血管负荷较轻,适合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骑自行车:低强度骑车既能锻炼心肺功能,又不会给关节造成过大压力。

​太极拳:太极拳通过调节呼吸和动作节奏有助于放松身心,辅助降低血压。

(2)避免的运动​

高强度间歇运动,如高强度跳绳、短跑;

急剧增加心率的爆发性活动;

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可能增加血压升高的风险。

3.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1)适度原则:不要追求急于求成,运动强度和时间应根据身体状况循序渐进。

(2)监测血压:运动前监测血压,若收缩压大于160mmHg建议暂停锻炼,待血压稳定后再开始。

(3)保持规律性:运动频率保持每周3-5次,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小结

高血压的管理不仅仅依赖于药物治疗,日常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才是降压的核心基础。科学饮食和适度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血压状况,改善心血管健康。希望每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在专业的指导下,结合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方式,过上健康高质量的生活!

(洪玺华 永城市芒山中心卫生院 全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