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每天平均使用电子设备超过6小时,地铁上低头刷手机、办公室盯着电脑屏幕、睡前追剧到深夜……这种高强度用眼模式正悄然透支着我们的健康。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久视伤血”的警示,揭示了过度用眼与气血损耗之间的深层关联。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眼疲劳的根源,更构建起预防近视、干眼症等现代眼病的防护体系。
一、肝血濡养:眼睛的“生命之源”
中医理论中,眼睛被称为“精明之府”,其正常功能依赖于肝血的持续滋养。《黄帝内经》有云:“肝受血而能视”,明确指出肝血是视觉形成的物质基础。肝主藏血,如同人体“血库”,当眼睛工作时,肝血通过肝经输送至目系,维持视网膜的光敏感度、角膜的透明度以及眼外肌的协调运动。
现代解剖学发现,视网膜中央动脉直接源自眼动脉,而眼动脉又与颈内动脉、肝动脉存在血流动力学关联。中医“肝开窍于目”的理论,与西医视网膜血管系统受全身血液循环调控的机制形成跨时空呼应。当肝血充足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高效代谢光感受器外节膜盘,维持视觉敏锐度;若肝血亏虚,则会导致视网膜功能下降,出现视物模糊、夜盲等症状。
二、久视伤血的三大病理机制
1.肝血过度消耗的“透支效应”
长时间注视屏幕时,睫状肌持续收缩导致眼内压升高,视网膜血流减少。中医认为这种状态会迫使肝血超负荷供应,形成“目得血而过度耗血”的恶性循环。临床观察显示,程序员、设计师等长期用眼人群中,62%出现指甲干枯、月经量少等肝血不足症状,这正是“久视伤肝,肝损及血”的典型表现。
2.气机阻滞引发的“血流瘀滞”
用眼时头部前倾的姿势会压迫颈动脉,导致眼周微循环障碍。中医将此现象归为“久视伤气”,气滞则血瘀,形成“气不行则血不流”的病理状态。现代血流变学研究证实,长时间用眼者眼动脉血流速度降低18%,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25%,与中医“血瘀证”的微观指标高度吻合。
3.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连锁反应”
电子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肝脏自我修复的夜间节律。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与气血运行。熬夜用眼导致的肝火旺盛,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减少泪液分泌。这种“肝郁化火”的病理过程,解释了为什么长期用眼者常伴有口干口苦、情绪烦躁等全身症状。
三、血虚眼病的现代临床映射
1.视频终端综合征(VDT)
表现为眼干(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眼涩(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视力波动(调节灵敏度下降)。中医辨证多属“肝肾阴虚,血燥生风”,治疗采用杞菊地黄丸加减,配合耳穴压豆刺激肝、肾、眼等穴位,有效率达83%。
2.青少年近视进展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天连续用眼超4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病率是正常用眼者的2.8倍。中医认为“久视伤血,目筋失养”导致睫状肌痉挛,通过中药湿热敷(含密蒙花、菊花等活血明目药)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可延缓眼轴增长0.15mm年。
3.干眼症的慢性化
65岁以上人群干眼症患病率达34%,其中80%有长期用眼史。中医“血虚风燥”理论指导下的养血润目方(含当归、白芍等),能显著提升泪液分泌量,其疗效与人工泪液相当,但复发率降低42%。
四、中医护眼的三维干预体系
1.时间医学:20-20-20法则
遵循《千金方》“用眼不过三刻”的古训,现代中医提出“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的护眼节奏。这种间歇性用眼模式可使睫状肌血流量增加30%,有效缓解调节痉挛。
2.经络疗法:眼周微循环激活术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睛明、攒竹、太阳穴各3分钟,可降低眼压8-12mmHg。
•刮痧疗法:沿膀胱经、胆经走向轻刮眼周,能提升红细胞变形能力15%,改善血液黏稠度。
•艾灸调理:温灸肝俞、光明穴,通过热辐射效应扩张眼动脉,增加血流量22%。
3.药食同源:养血明目方剂
•经典方剂: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减,适用于眼疲劳伴面色苍白者。
•食疗方案:枸杞猪肝汤(枸杞15g、猪肝100g)每周食用2次,可提升血清维生素A水平40%。
•代茶饮:菊花决明子茶(菊花5g、决明子3g)日饮3次,能降低眼表炎症因子IL-6表达。
五、预防胜于治疗:构建护眼生态
在5G时代,完全避免用眼不现实,但可通过“环境-行为-体质”三维调控降低伤害:
1.环境优化:使用防蓝光眼镜(过滤400-450nm波段),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光比值13。
2.行为矫正:采用“一拳一尺一寸”读写姿势,配合升降桌实现20分钟站立办公。
3.体质调理:通过舌诊、脉诊辨识肝血虚体质,针对性使用加味逍遥散等方剂。
从《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到现代眼科学的微观验证,“久视伤血”理论跨越时空,为数字时代的眼健康保护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当我们重新审视“目不转睛”的现代生活方式时,或许该让眼睛适时“休息”,让气血回归自然的流动节律——这不仅是护眼之道,更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白蕾琪 甘肃省中医院 耳鼻喉科、眼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