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免疫治疗后指甲周围总脱皮?原因与应对策略全解析

2025-05-28 09: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52岁的肺癌患者张女士在接受第三次免疫治疗后,发现指甲边缘出现细碎脱屑,起初以为是洗手频繁导致的皮肤干燥,未予重视。然而,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脱皮范围逐渐扩大至手指关节,并伴随轻微瘙痒。经皮肤科会诊,医生确诊为免疫治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免疫治疗在激活人体抗癌免疫系统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皮肤等正常组织的“误伤”,其中指甲周围脱皮是常见但易被忽视的信号。

一、免疫治疗为何会引发指甲周围脱皮?

免疫治疗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CTLA-4),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使T细胞重新激活并攻击癌细胞。然而,这一过程可能打破免疫平衡,导致正常组织被“误伤”,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成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指甲周围脱皮的具体机制包括:

1.免疫系统过度激活

免疫治疗可能引发皮肤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的异常活化,释放炎症因子(如IL-17、TNF-α),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分化异常,最终表现为指甲周围角质层脱落。例如,黑色素瘤患者使用PD-1抑制剂后,约30%会出现白癜风样皮肤脱色,其机制与免疫系统攻击黑色素细胞类似,指甲周围脱皮可能是同一病理过程的局部表现。

2.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免疫治疗可能破坏皮肤脂质膜和紧密连接蛋白,导致角质层水分流失增加。研究显示,接受CTLA-4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62%出现皮肤干燥,其中15%发展为指甲周围脱皮。此外,免疫治疗可能诱发手部湿疹或接触性皮炎,进一步加重皮肤屏障损伤。

3.药物直接刺激或代谢产物蓄积

部分免疫治疗药物(如伊匹木单抗)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沉积在指甲周围组织,直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或引发局部过敏反应。此外,药物代谢产物可能改变皮肤微环境pH值,导致角质层溶解加速。

二、指甲周围脱皮的常见表现与分级

免疫治疗相关指甲周围脱皮的症状多样,可从轻微脱屑到严重溃疡不等。根据CTCAE(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5.0版,其分级如下:

-1级(轻度):指甲边缘少量细碎脱屑,无疼痛或瘙痒,不影响日常生活。

-2级(中度):脱皮范围扩大至指甲两侧或近端甲皱襞,伴轻度瘙痒或疼痛,可能影响精细动作(如系纽扣)。

-3级(重度):脱皮累及整个指甲周围皮肤,出现皲裂、渗液或感染,伴明显疼痛,需暂停免疫治疗。

典型案例:2024年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显示,接受PD-1抑制剂治疗者中,28%出现指甲周围脱皮,其中12%为2级以上反应,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调整治疗方案。

三、如何鉴别免疫治疗相关脱皮与其他疾病?

指甲周围脱皮并非免疫治疗特有,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手癣(真菌感染)

表现为指甲周围红斑、水疱、脱屑,伴剧烈瘙痒,真菌镜检阳性。免疫治疗患者因免疫抑制状态,真菌感染风险增加,但脱皮范围通常局限于单侧手指,且无免疫治疗用药史。

2.银屑病甲

表现为指甲点状凹陷、甲板增厚或“油滴样”变色,脱皮多累及甲床而非周围皮肤。免疫治疗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但需通过皮肤活检确诊。

3.营养不良性脱皮

缺乏维生素A、B族或锌时,指甲周围可能出现弥漫性脱屑,但通常无红斑或瘙痒,且血液检测可发现营养素缺乏。

四、科学应对:从预防到治疗的全流程管理

1.预防策略:降低脱皮风险

-皮肤屏障保护:治疗期间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或胆固醇的保湿霜(如尿素维E乳膏),重点涂抹指甲周围皮肤。

-避免刺激因素:洗手时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做家务时佩戴棉质内层+橡胶外层手套。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维生素E(坚果、橄榄油)和锌(牡蛎、瘦肉)的食物摄入,促进皮肤修复。

2.轻度脱皮(1级)的处理

-局部用药: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2次,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或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减少激素副作用。

-物理防护:夜间涂抹厚层保湿霜后佩戴纯棉手套,减少水分流失。

3.中重度脱皮(2-3级)的干预

-系统治疗: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瘙痒;若伴感染,需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呋辛)。

-免疫治疗调整:2级脱皮可继续治疗,但需加强监测;3级脱皮需暂停免疫治疗,直至症状降至1级以下。

-生物制剂使用:对糖皮质激素抵抗者,可考虑使用IL-17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但需评估肿瘤治疗风险。

4.长期随访与心理支持

-皮肤监测: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进行皮肤科检查,早期发现迟发性不良反应。

-心理干预:持续脱皮可能导致焦虑或抑郁,建议加入患者支持小组或接受心理咨询。

五、专家提醒:脱皮可能是免疫治疗有效的“间接信号”

2025年《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包括指甲周围脱皮)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显著优于无皮肤反应者。这可能与免疫系统充分激活相关,但需强调:皮肤反应的严重程度与疗效无直接关联,患者切勿因追求“脱皮信号”而忽视不良反应管理。

结语:科学应对,让抗癌之路更平稳

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但其副作用管理同样关键。指甲周围脱皮虽是小问题,却可能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大麻烦”。通过早期识别、科学预防和分级治疗,患者完全可以将这一不良反应控制在可耐受范围内,继续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记住:当指甲周围出现脱皮时,及时与肿瘤科和皮肤科医生沟通,制定个体化方案,才是对抗癌症与副作用的“双赢之道”。

(张芳芳 河南省肿瘤医院 呼吸内一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