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李女士在化疗期间发现PICC导管旁的皮肤出现片状红斑,伴随轻微瘙痒。起初她以为是天气炎热导致的皮肤敏感,未予重视,直到红肿范围扩大至5cm×5cm,并出现触痛感,才紧急联系肿瘤科护士。经评估,李女士被诊断为“PICC置管相关接触性皮炎”,需调整护理方案并加强局部治疗。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PICC导管作为肿瘤患者的“生命通道”,其周围皮肤健康直接影响治疗安全性与患者生活质量。
一、PICC导管旁皮肤发红的“元凶”有哪些?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将导管从肘部或上臂静脉置入,直达心脏附近大血管的技术,可避免反复穿刺和药物刺激,但导管旁皮肤发红是常见并发症,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机械性刺激
导管对血管壁的持续摩擦可能引发无菌性炎症,表现为穿刺点周围1-2cm范围内的潮红。例如,导管型号过大或固定不当会导致局部压力增高,研究显示,使用18G以上导管的患者,机械性刺激发生率较20G导管高30%。
2.过敏反应
患者可能对导管材质(如硅胶、聚氨酯)、消毒剂(如75%酒精、碘伏)或敷贴粘胶(如丙烯酸酯)过敏。2024年一项针对200例PICC患者的调查显示,过敏体质者接触性皮炎发生率达42%,其中60%与敷贴粘胶相关。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和渗出。
3.感染风险
若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细菌可能通过穿刺点侵入,引发局部感染。感染性红肿通常伴随疼痛、皮温升高,甚至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硬结。2023年《中华护理杂志》报道,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1.2%-3.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病原菌。
4.环境与护理因素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积聚在敷贴下易滋生细菌;冬季皮肤干燥可能因反复粘贴敷贴导致微损伤。此外,频繁更换敷贴或使用粗糙毛巾擦拭也可能破坏皮肤屏障。
二、皮肤发红的“分级警报”:从轻到重如何应对?
根据临床表现,PICC导管旁皮肤发红可分为三级,不同级别需采取差异化处理策略:
1.轻度发红(Ⅰ级)
表现:皮肤瘙痒伴红斑,面积≤5cm×5cm,无渗出或硬结。
处理:
-局部护理: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待干后涂抹地奈德乳膏(每日2次),再覆盖无菌纱布固定。
-敷贴调整:改用低敏型敷贴(如IV3000或水胶体敷料),减少粘胶刺激。
-生活干预:避免穿紧身衣袖,减少置管侧手臂负重(≤5kg)。
2.中度发红(Ⅱ级)
表现:红斑面积扩大至5cm×5cm以上,伴散在丘疹或潮湿感,夜间瘙痒影响睡眠。
处理:
-药物强化:在局部涂抹激素软膏基础上,口服抗组胺药(如盐酸西替利嗪10mg日)。
-敷料升级:使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其抗菌性能可降低感染风险。
-专业维护:增加换药频率至每周2-3次,由护士评估是否需要导管定位调整。
3.重度发红(Ⅲ级)
表现:水疱、糜烂或渗出,面积≥10cm×10cm,伴剧烈疼痛或发热。
处理:
-紧急干预:立即停用当前敷贴,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系统治疗:遵医嘱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0.5g日),必要时拔除导管。
-多学科协作:联合皮肤科医生进行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预防胜于治疗:日常护理的“黄金法则”
避免PICC导管旁皮肤发红的关键在于“早预防、细观察、勤维护”:
1.选择适配材料
过敏体质患者可提前进行皮肤斑贴试验,选择低敏导管(如聚氨酯材质)和敷贴(如硅胶类)。2025年新型水胶体敷料已通过临床验证,可降低接触性皮炎发生率28%。
2.规范护理流程
-清洁消毒:用碘伏消毒皮肤3遍,待干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减少消毒剂残留。
-敷贴固定: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导管连接器,减少与皮肤的摩擦面积。
-更换频率:夏季每周更换2次敷贴,冬季每周1次,出汗或污染时立即更换。
3.自我监测技巧
-“三看一摸”法:每日观察皮肤是否发红、肿胀、渗液;轻触敷贴周围皮肤,感知是否发热或硬结。
-记录症状:使用手机拍照记录皮肤变化,复诊时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4.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和海鲜,减少过敏风险。
-活动限制:置管侧手臂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羽毛球、游泳),防止导管移位。
四、专家提醒:皮肤发红可能是“拔管信号”
若皮肤发红伴随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红肿范围持续扩大至10cm以上;
-出现发热(体温>38.5℃)或寒战;
-导管外露长度变化或回血;
-敷贴下出现脓性分泌物。
2024年《中国肿瘤临床》研究指出,PICC相关严重皮肤并发症患者中,32%因延误处理导致导管感染,最终需非计划拔管。因此,早期识别与干预是保障治疗安全的关键。
结语:与PICC“和平共处”的智慧
PICC导管旁皮肤发红虽是小问题,却可能成为影响肿瘤治疗的“绊脚石”。通过科学分级处理、规范护理流程和主动自我监测,患者完全可以将这一并发症控制在萌芽状态。记住:当皮肤开始“闹别扭”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调整护理方案,才能让这条“生命通道”更加畅通无阻。
(张芳芳 河南省肿瘤医院 呼吸内一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