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如何解读“类风湿关节炎”?从“痹症”到气血调理的千年智慧

2025-04-17 20: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类风湿关节炎被归属于“痹证”、“历节风”、“白虎历节”等范畴,这一疾病深刻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正气与外界邪气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医认为是正气不足,外邪(尤其是风寒湿热)乘虚而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从而引发痹痛。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痰浊瘀血互结、肝肾亏损等复杂证候,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

一、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风寒湿阻型

症状:关节冷痛,如浸冰水,遇寒加剧,得温稍缓,晨僵明显,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桂枝、麻黄驱散风寒,白术健脾燥湿,知母清解郁热,防风祛风胜湿。寒邪深伏者可加制川乌、细辛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力。

湿热痹阻型

症状:关节红肿灼痛,局部温度升高,屈伸困难,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剂:四妙丸合宣痹汤化裁,黄柏、苍术清利湿热,薏苡仁、防己利水渗湿,连翘、赤小豆解毒排脓。热毒炽盛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以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痰瘀互结型

症状:病程较长,关节畸形,周围形成坚硬结节,肤色暗紫,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痰逐瘀,通络散结。

方剂: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制南星、白芥子化痰散结,地龙通络止痛。可配合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增强搜风剔络之力。

气血两虚型

症状:关节隐痛,肌肉萎缩,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黄芪、党参大补元气,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可配阿胶增强补血功效。

肝肾不足型

症状:腰膝酸软,关节作响,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方剂:左归丸合虎潜丸化裁,熟地、龟板填补真阴,鹿角胶、杜仲温补肾阳,骨碎补、补骨脂壮骨强筋。阴虚火旺者可加知母、黄柏清降虚火。

二、外治法

中药熏洗:采用雷公藤、海风藤、宽筋草煎煮取汁,待温度降至适宜时熏蒸患处,每日两次。

膏药贴敷:选用生川乌、生草乌研末,以黄酒调敷于肿痛关节,外覆桑皮纸固定。

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等穴,采用温针疗法,留针30分钟,配合艾灸肾俞、命门培补元气。

三、饮食调护与情志调节

饮食调护:忌食海鲜发物,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推荐薏苡仁山药粥健脾利湿,当归生姜羊肉汤温经散寒。

情志调节:采用五行音乐疗法,肝郁气滞者聆听角调式乐曲,心火亢盛者适用徵调式乐曲。

四、功能锻炼与现代药理研究

功能锻炼:推荐八段锦等招式,配合关节屈伸操维持活动度。

现代药理研究:青风藤所含青藤碱、雷公藤多苷等成分具有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调节免疫细胞平衡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在降低疾病活动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五、注意事项

使用虫类药需严格掌握剂量,温阳药物应用时需监测肝肾功能。

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解毒措施。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进行安全性评估。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解读与治疗,体现了从“痹症”到气血调理的千年智慧。通过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饮食调护、情志调节以及功能锻炼等多方面的综合疗法,中医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中医治疗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

 

(李岩岩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肾病风湿免疫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