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耳朵里总“嗡嗡响”?神经性耳鸣不一定是肾虚,背后可能藏着这些原因

2025-06-15 18: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最近耳朵里总像有只蜜蜂在飞,嗡嗡响个不停,晚上更明显,是不是肾虚了?”不少人被耳鸣困扰时,第一反应是“肾虚”,甚至自行买补肾药吃,却不见好转。其实,耳朵里的“嗡嗡响”在医学上称为“神经性耳鸣”,它的成因复杂,肾虚只是传统说法中的一种可能,更多时候与耳朵本身的病变、生活习惯或全身疾病相关。了解这些隐藏的原因,才能更精准地应对耳鸣。
一、先明白:什么是神经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耳朵里出现异常声响,如嗡嗡声、蝉鸣声、嘶嘶声,甚至像电流声、心跳声。它的“神经性”并非指“神经病变”,而是强调声音来源于听觉系统的异常信号——可能是内耳毛细胞受损、听神经异常放电,或大脑听觉中枢对声音的错误感知。
与“生理性耳鸣”(如安静时偶尔听到的轻微响声,几秒后消失)不同,神经性耳鸣多持续存在,可能影响睡眠、注意力,甚至引发焦虑、抑郁,形成“耳鸣-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
二、神经性耳鸣的常见原因,不止“肾虚”
传统观念中,耳鸣常与“肾虚”挂钩,尤其认为“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窍失养”。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神经性耳鸣的原因更复杂,以下几类因素更常见:
(一)听觉系统“老化或受损”是主因
1. 内耳毛细胞损伤
内耳的毛细胞是感知声音的“感受器”,像钢琴的琴弦一样敏感,长期噪音、药物、感染等都可能让它受损:
- 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如超过85分贝)、身处噪音环境(如工厂、KTV),毛细胞会被过度刺激,逐渐退化,发出异常信号,形成耳鸣;
- 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可能直接损伤毛细胞,引发耳鸣(停药后部分可恢复,部分永久存在);
- 感冒、中耳炎等感染若波及内耳,也可能导致毛细胞水肿、受损,出现耳鸣。
2. 听神经或大脑听觉中枢异常
听神经负责将内耳信号传给大脑,若它因缺血、炎症出现异常放电,大脑会错误接收“噪音信号”;而长期耳鸣还可能让大脑听觉中枢“过度敏感”,即使耳鸣源头消失,大脑仍会“记住”这种声音,导致耳鸣持续存在。
(二)这些生活习惯,可能“诱发或加重”耳鸣
很多人没意识到,耳鸣可能是身体对不良习惯的“抗议”:
-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熬夜会让内耳供血不足,压力会导致自主神经紊乱,两者共同作用会刺激听神经,诱发耳鸣。例如,备考学生、职场人士常因熬夜加班突然出现耳鸣。
- 吸烟、饮酒过量:吸烟会损伤内耳血管,减少血液供应;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重内耳毛细胞的负担,让耳鸣更明显。
- 突然的情绪波动:暴怒、极度焦虑时,血压骤升可能冲击内耳血管,引发耳鸣,甚至短暂听力下降。
(三)全身疾病也可能“牵连”耳朵
耳朵是全身循环的“末梢器官”,很多全身疾病会通过影响内耳供血或神经功能,导致耳鸣:
- 高血压、高血脂:血压波动或血脂过高会让内耳小血管硬化、血流变慢,毛细胞因缺血缺氧受损,出现耳鸣(常伴随头晕)。
-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包括听神经,导致耳鸣、听力下降(称为“糖尿病性耳聋”)。
-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都会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内耳对代谢变化敏感,可能引发耳鸣。
- 贫血: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缺氧会诱发耳鸣,常伴随乏力、面色苍白。
三、出现神经性耳鸣,该怎么应对?
神经性耳鸣的治疗关键是“找到原因+对症处理”,以下步骤可参考:
1. 先做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
出现耳鸣后,建议先到耳鼻喉科做听力检查(纯音测听)、耳镜检查,必要时做内耳CT或磁共振,排除中耳炎、耳硬化症、听神经瘤等疾病(这些病可能需要手术或药物治疗,拖延可能加重)。
2.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耳鸣刺激
- 避免长期戴耳机(每次不超过30分钟,音量不超过60%),远离噪音环境;
-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23点前入睡,保证内耳供血稳定);
- 用“白噪音”掩盖耳鸣:晚上睡觉时放轻柔的雨声、海浪声(可用手机APP),减少耳鸣对睡眠的影响。
耳朵里的“嗡嗡响”不一定是肾虚,更多时候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出现耳鸣时,别急于给它贴上“肾虚”的标签,先排查耳朵和全身疾病,调整生活习惯。记住:神经性耳鸣虽然顽固,但通过科学应对,多数人能减轻症状,回归正常生活——忽视它才是对耳朵最大的不负责。

(崔雪婷 沈丘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