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怎么区分?教你从3个细节快速辨别,避免错治

2025-07-23 09: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到底是感冒了,还是过敏性鼻炎又犯了?”很多人在出现这些症状时都会犯迷糊,甚至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治,结果不仅症状没缓解,还可能耽误治疗。其实,过敏性鼻炎和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本质完全不同,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学会从3个细节区分它们,才能避免错治。
一、先明白:两者的本质完全不同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的“表面症状”相似(都可能有鼻塞、流涕、打喷嚏),但背后的原因天差地别:
- 过敏性鼻炎:是免疫系统“认错敌人”引发的反应。当鼻子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免疫系统会把它们当成“有害物质”,释放组胺等炎症物质,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它是一种“慢性过敏反应”,与体质相关,不具有传染性。
- 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病毒侵袭鼻黏膜后,引发黏膜炎症,出现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它是“急性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一般1周左右可自愈。
简单说,过敏性鼻炎是“过敏体质遇上过敏原”,感冒是“病毒入侵”,两者的治疗逻辑完全不同:过敏性鼻炎需要“抗过敏、避过敏原”,感冒需要“对症缓解、等待自愈”。
二、从这3个细节,快速区分过敏性鼻炎和感冒
(一)看症状特点:“痒”和“清涕”是过敏性鼻炎的典型标志
1. 打喷嚏和流涕
- 过敏性鼻炎:打喷嚏频繁(一次打3-5个甚至更多),流清水样鼻涕(像“自来水”一样止不住),常伴随鼻子、眼睛、喉咙发痒(忍不住揉鼻子、揉眼睛)。
- 感冒:打喷嚏次数少(多为偶尔1-2个),初期流清涕,后期可能变稠、变黄(合并细菌感染),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痒”感,更多是鼻塞、咽痛。
2. 全身症状
- 过敏性鼻炎:几乎没有全身症状,不会发烧、头痛、乏力,主要集中在鼻子和上呼吸道局部。
- 感冒:常伴随全身不适,如低烧(37.3-38℃)、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下降,部分人还会咳嗽、咳痰。
例如,有人早上起来连打10个喷嚏,流清涕、鼻子痒,但不发烧、不乏力,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若同时发烧、嗓子疼、浑身没劲,则更可能是感冒。
(二)看发作时间和诱因:过敏性鼻炎“来得快、有规律”
1. 发作时间
- 过敏性鼻炎:发作有明显规律,比如春秋季花粉多时发作(季节性过敏),或接触宠物、灰尘后立刻发作(常年性过敏),症状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只要接触过敏原就会存在)。
- 感冒:发作无规律,多在受凉、劳累后突然出现,症状持续7-10天左右会自行缓解(病毒被免疫系统清除)。
2. 诱因
- 过敏性鼻炎:有明确诱因,如打扫房间(接触尘螨)、到公园(接触花粉)、抱宠物(接触皮毛)后症状加重,离开诱因后可能减轻。
- 感冒:诱因多为“免疫力下降”,如淋雨、熬夜、气温骤变后被病毒感染,与“接触过敏原”无关。
(三)看治疗反应:抗过敏药对过敏性鼻炎“立竿见影”
- 过敏性鼻炎:服用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后,打喷嚏、流鼻涕、发痒等症状会在1-2小时内明显减轻,效果显著。
- 感冒:服用抗过敏药对症状缓解不明显,需要用感冒药(如含伪麻黄碱的药物缓解鼻塞,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退烧),且症状缓解是“逐渐减轻”,而非“快速消失”。
例如,某人服用氯雷他定后鼻子立刻不痒、不打喷嚏了,基本可确定是过敏性鼻炎;若吃了药还是鼻塞、头痛,更可能是感冒。
三、错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治,危害不小
很多人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用感冒药(如复方氨酚烷胺片)或抗生素(如头孢)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风险:
- 延误治疗:过敏性鼻炎长期不控制,可能引发鼻窦炎、中耳炎,甚至哮喘(约4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发展为哮喘);
- 滥用药物:感冒药中的成分(如伪麻黄碱)可能升高血压,抗生素对过敏无效,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
- 影响生活质量:过敏性鼻炎的鼻塞、流涕若长期存在,会导致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学习。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通过“症状特点、发作规律、治疗反应”三个细节,就能快速区分。关键是别把“鼻子痒、流清涕”都归为“感冒”或“肾虚”,更别盲目用药。若症状反复,建议到医院做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明确过敏原因后针对性预防——找对原因,才能少走弯路,让鼻子真正“清爽”起来。

(崔雪婷 沈丘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