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得睡不着、吃不下,活着太受罪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是家人心中的痛。约70%-80%的晚期肿瘤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癌痛,其中30%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对止痛治疗的误解,很多患者在“忍痛”与“滥用”之间徘徊,未能得到规范治疗。避开止痛误区,才能让晚期患者在相对舒适中度过最后时光。
一、先明白:癌痛不只是“疼”,更是一种“病”
癌痛不同于普通疼痛,它是肿瘤直接侵犯神经、骨骼,或治疗(如手术、放疗)引发的慢性疼痛,具有“持续时间长、程度剧烈、易反复”的特点。
- 轻度癌痛:不影响睡眠,表现为隐痛、胀痛;
- 中度癌痛:影响睡眠,需要用止痛药缓解;
- 重度癌痛:剧烈疼痛,无法入睡,甚至出现烦躁、抑郁、自杀倾向。
更重要的是,癌痛不仅是“生理折磨”,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疼痛导致食欲下降、营养不良,免疫力进一步降低;睡眠障碍会加重焦虑、抑郁,形成“疼痛-失眠-情绪差”的恶性循环,让患者陷入“生不如死”的困境。因此,癌痛需要像治疗肿瘤一样,进行规范、系统的止痛治疗,而非“忍忍就过去了”。
二、癌痛治疗的3个常见误区,正在加剧痛苦
(一)误区1:“止痛药能忍就忍,吃多了会上瘾”
这是最普遍的误区,很多患者和家属担心“吃吗啡会上瘾”,宁愿忍痛也不用药,甚至将止痛药藏起来。
- 事实上,用于癌痛治疗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在规范使用下,成瘾率不到0.03%。癌痛患者的身体因疼痛需要药物缓解,药物会与疼痛受体结合,发挥止痛作用,而非产生“欣快感”(成瘾的核心)。
- 相反,强忍疼痛会让身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升高(痛觉过敏),后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药物才能止痛,反而增加用药量和副作用风险。
例如,有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疼得蜷缩在床上,却拒绝用吗啡,担心“成瘾”,直到出现休克才被迫用药,此时需要的剂量比早期用药多3倍,副作用也更明显。
(二)误区2:“止痛药只在疼到受不了时吃,按时吃会耐药”
很多人认为“止痛药要按需吃,不疼就不吃”,担心“按时吃会耐药,以后没药可用”。这是对止痛治疗的严重误解:
- 癌痛是慢性疼痛,止痛治疗的原则是“按时给药”(如每12小时一次),而非“按需给药”。就像高血压需要每天吃药控制血压,癌痛也需要药物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 突然停药或按需用药,会导致疼痛反复出现,每次疼痛加剧都需要额外加药,反而更容易出现耐药。规范按时用药,能让疼痛持续缓解,用药剂量更稳定。
例如,医生建议每12小时吃一次缓释吗啡,若患者疼了才吃,不疼就停,会导致疼痛从“轻度”骤升到“重度”,此时临时加药不仅止痛效果差,还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三、规范癌痛治疗的3个核心原则,家属要牢记
(一)按“三阶梯止痛原则”用药,由弱到强选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法”是癌痛治疗的金标准:
1. 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2. 中度疼痛(影响睡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联合非甾体抗炎药;
3. 重度疼痛(无法睡眠):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增强效果。
医生会根据疼痛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选择药物,家属需协助患者准确描述疼痛程度(如“现在疼得能打6分,比昨天减轻2分”)。
(二)按时、按量用药,不擅自调整剂量
- 按时用药:如缓释吗啡每12小时一次,无论疼痛是否发作,都要固定时间服用,保证血药浓度稳定;
- 按量用药:剂量需由医生根据疼痛程度调整,患者和家属不可自行加量、减量或停药。若疼痛加重(如原有剂量只能缓解2小时),需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增加剂量或调整用药方案。
对晚期肿瘤患者来说,无痛是基本的生存权利。避开“成瘾恐惧”“按需用药”“依赖偏方”等误区,接受规范的止痛治疗,才能让患者在相对舒适中度过余生。记住:控制癌痛不是“ indulgence(纵容)”,而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让晚期患者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平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