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和过度用眼成了现代生活常态,人们难免担忧:长期如此会诱发眼底病变吗?这需要从眼底结构及两者对眼部的影响说起。
眼底:眼睛里的 “精密感光区”
眼底位于眼球后部,由视网膜、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等组成,是感光和传递视觉信号的核心区域。视网膜像相机底片,黄斑区负责分辨细节,视网膜血管提供营养。眼底病变指这些结构异常,如视网膜出血、黄斑变性等,起病隐匿,一旦视力明显下降,可能已造成不可逆损伤。
熬夜与过度用眼:眼底的 “隐形压力源”
两者虽不直接引发眼底病变,却会造成 “累积性伤害”,成为诱发或加重病变的危险因素。
熬夜:打乱眼部的 “修复节奏”
夜间是视网膜更新、视神经休息、眼内压调节的重要时段。长期熬夜使视网膜持续感光,感光细胞疲劳;还会让眼内血管收缩,视网膜供血供氧减少,可能导致慢性缺血。同时,熬夜影响全身循环和免疫力,降低眼底营养供应和修复能力,有基础疾病者风险更高。
过度用眼:加剧眼底的 “负荷过载”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对眼底影响多:眼内压升高可能压迫视网膜和视神经;电子屏幕蓝光直达视网膜,损伤感光细胞,尤其威胁黄斑区;眨眼减少导致眼球干燥,间接影响眼内环境,降低眼底抵抗力。
哪些人群需特别警惕?
高度近视患者(超 600 度)视网膜较薄,本身有裂孔、脱离风险,熬夜和过度用眼会进一步增加风险。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眼底血管脆弱,两者会加剧血管损伤,加速病变。有眼底病家族史或既往损伤者,眼底耐受性低,更易受影响。
如何区分 “视疲劳” 与 “眼底病变信号”?
并非所有人熬夜和过度用眼都会诱发眼底病变,但以下人群眼底本身较为脆弱,风险相对更高。
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超 600 度)的眼球轴长较长,视网膜被拉薄,本身就有视网膜裂孔、脱离的风险。熬夜和过度用眼带来的眼内压变化、视网膜缺血,会进一步增加这些风险。临床数据显示,高度近视人群中,因用眼过度导致视网膜脱离的案例占比逐年上升。
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血管本就脆弱,长期高血糖或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熬夜和过度用眼引发的血管收缩、供血不足,会加剧眼底血管损伤,加速相关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有眼底病变家族史或既往眼底损伤史的人群,遗传因素或既往损伤使眼底组织耐受性较低,熬夜和过度用眼可能诱发病变复发或加重。
科学护眼:给眼底 “减压” 的实用指南
要降低熬夜和过度用眼对眼底的伤害,需从生活习惯和用眼方式上进行调整,为眼底创造健康的环境。
合理规划作息,给眼睛 “修复时间”
尽量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因工作需要熬夜,应每隔 1 小时闭目休息 5 分钟,或用热毛巾敷眼 10 分钟。熬夜后第二天可适当午休。
控制用眼时长,避免 “持续透支”
遵循 “20-20-20” 原则:每近距离用眼 20 分钟,就看 6 米外的物体 20 秒。使用电子设备时,调整屏幕亮度与环境光一致,屏幕与眼睛保持 50-70 厘米距离,视线略向下 15°。连续用眼不超过 1 小时,每天累计近距离用眼时间控制在 4-6 小时内。
改善用眼环境,减少 “额外刺激”
保持室内湿度 40%-60%,使用空调时可放加湿器。选择屏幕刷新率高的电子设备,减少画面闪烁刺激。阅读或工作时,保证充足光线。
加强营养与锻炼,增强眼底 “抵抗力”
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等。每天进行 30 分钟适度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定期检查眼底,早发现早干预
普通人群每 1-2 年查一次,高度近视、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及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
长期熬夜和过度用眼是眼底病变的 “危险因素”。重视眼部 “劳逸结合”,养成科学习惯,定期检查,才能守护好 “心灵的窗户”。
(高瑞新 沧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