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眼底病变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要点​

2023-06-15 20: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眼底如同相机的底片,承载视觉成像核心功能,一旦病变可能导致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失明。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待明显时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掌握早发现、早干预要点是守护视力的关键。

眼底病变早发现的核心方法​

定期眼底检查:不可替代的 “侦察兵”​

定期检查是发现早期病变的最有效方式。普通人群每 1-2 年一次;糖尿病患者确诊后立即首查,之后每年一次,轻度病变者每 3-6 个月复查;高血压患者每年一次,血压波动大时增加频率;高度近视(600 度以上)人群每半年至一年一次;50 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年至少一次,有家族黄斑变性病史者更需关注。

常用检查中,裂隙灯联合眼底镜可初步观察视网膜、黄斑;眼底照相能留存图像便于对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细微结构,能发现毫米级病变,尤其适合检测黄斑区早期病变。

警惕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

早期病变虽症状不明显,但身体会释放细微信号。若出现眼前黑影突然增多、视野有固定暗点、看直线物体变弯曲、视力短期内不明原因下降且戴镜无法改善、眼前频繁有闪光感等,可能是眼底病变早期表现,需及时就医。​

这些信号是病变的 “求救信号”:眼前黑影骤增可能是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裂孔;看东西变形多与黄斑水肿或变性相关;闪光感可能提示视网膜受牵拉,是视网膜脱离前期症状。

关注全身疾病的 “眼部牵连”​

许多全身疾病会 “牵连” 眼底。糖尿病患者患病 5 年以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显著上升,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眼底出血、渗出;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居高不下,会导致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痉挛,进而出血、水肿;高血脂会使眼底血管脂质沉积,形成黄色渗出斑影响视网膜功能;肾病、血液病等也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眼底。因此,这类人群除控制原发病,要将眼底检查纳入常规体检。眼底病变早干预的关键要点​

抓住黄金治疗期:时间就是视力​

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仅见微血管瘤时,控糖加激光治疗可阻病情进展;若到增殖期,治疗难度大增,视力恢复受影响。视网膜脱离发病后 48 小时是手术复位黄金时间,超过一周,即使手术成功,视力也难恢复。​

黄斑区病变如黄斑变性、裂孔等,越早干预保留视力越多。临床显示,湿性黄斑变性患者出现症状 3 个月内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治疗,视力改善概率比延迟治疗者高 50%。

个性化治疗:因病施治​

不同病变需不同干预手段。早期糖尿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首要控制血糖、血压,配合改善微循环药物延缓进展;视网膜裂孔可通过激光光凝术封闭;视网膜脱离需手术复位,常用玻璃体切割术和巩膜扣带术;湿性黄斑变性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激光光凝等;干性黄斑变性可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延缓视力下降。​

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制定。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优先选保守或微创治疗。

长期管理:持续监测不可少​

干预并非一劳永逸,需长期管理。患者治疗后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如视网膜脱离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复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稳定也需每 3-6 个月查一次眼底。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 以下;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稳定在 140/90mmHg 以下。​

生活方式调整也重要:戒烟限酒减少眼底血管损伤;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外伤,高度近视人群尤其要避免跳水、蹦极等;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A、C、E 和叶黄素的食物。

破除认知误区:科学对待病变​

干预中不少人存在误区,如认为 “视力还好就不用治疗”“激光治疗伤眼”“治疗后视力改善就停止复查” 等,这些都可能延误病情。树立科学认知,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更好守护视力。​

掌握早发现方法,抓住早干预时机,能最大限度保护视力,让我们主动关注眼底健康。

(高瑞新 沧州市中心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