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损伤和一些意外事故中,后交叉韧带损伤悄然潜伏,犹如一个“沉默杀手”,让众多患者深陷困境,其中约 50%的患者不幸延误治疗,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值得深究的原因。
首先,症状的隐匿性是导致延误治疗的关键因素。后交叉韧带损伤后,不像一些明显外伤那样会出现剧烈疼痛、大量出血或明显畸形。许多患者起初可能仅感到膝关节后方有轻微不适,或是在运动后出现膝盖酸胀,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普通运动疲劳。例如,一些热爱篮球的爱好者,在一次激烈对抗后,觉得膝盖有点别扭,但仍能勉强行走,便不当回事,继续日常活动,直到症状逐渐加重,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此时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其次,大众对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认知匮乏也是重要一环。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对膝关节复杂的解剖结构和韧带功能了解甚少,不清楚后交叉韧带损伤会带来哪些潜在危害。部分患者受伤后,自行休息一段时间,感觉疼痛缓解,便以为痊愈,却不知韧带并未真正修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已遭受破坏。就像一些上班族,偶尔爬山或跑步后膝盖不适,简单处理后继续工作生活,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后交叉韧带损伤发出的信号,缺乏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的意识。
再者,基层医疗诊断的局限性不容忽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设备简陋、医生经验不足,面对膝关节损伤患者,难以精准判断是否为后交叉韧带损伤。常规的 X 光检查只能显示骨骼情况,对于韧带这种软组织损伤往往无法确诊。患者可能在基层医院被误诊为普通扭伤,接受简单的止痛、消肿治疗后回家,病情在不知不觉中持续恶化。
另外,治疗决策的复杂性也使得部分患者徘徊犹豫。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选择需综合考虑损伤程度、患者年龄、运动需求等诸多因素。一些患者及家属在面对不同医生的建议时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抉择。例如,年轻运动员担心手术风险影响未来运动生涯,倾向于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又后悔未及时手术;而一些老年患者可能因害怕手术创伤,即便损伤较重也选择保守,结果导致膝关节功能持续下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沉默”特性、大众认知短板、基层医疗局限以及治疗决策困境,共同编织成一张延误治疗的大网,困住约 50%的患者。要打破这一僵局,需多方发力:加强膝关节健康知识科普,提高民众警觉性;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水平,配备必要设备并加强医生培训;患者自身一旦受伤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全面检查,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做出科学治疗决策,莫让“沉默杀手”肆意侵害膝关节健康。唯有如此,才能降低延误治疗发生率,护佑膝关节功能完好。
(陈磊 信阳154医院 急诊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