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领域,关节置换与内固定犹如天平的两端,每一种选择都承载着不同的利弊与风险,医生与患者共同面临着这一生死攸关的选择题。
关节置换,恰似为受损关节打造一个全新的“替代品”。对于一些中老年患者,尤其是骨质疏松严重、骨折移位明显且愈合难度较大的情况,它展现出独特优势。人工关节能够迅速恢复关节的大部分功能,让患者在短时间内重新获得较为稳定的髋关节活动能力,可尽快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诸如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致命并发症。例如,一位 70 多岁的老人,股骨颈骨折呈粉碎性,骨质疏松症使其骨骼质量极差。若强行内固定,螺钉难以牢固抓持,骨折不愈合风险极高,而关节置换后,老人很快便能借助助行器站立行走,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从长远看也降低了因卧床引发的死亡威胁。
然而,关节置换并非完美无缺。人工关节毕竟有使用寿命,通常十几年后可能面临磨损、松动等问题,这对于相对年轻、身体机能较好且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而言,意味着未来可能还需经历二次甚至更多次手术翻修,这不仅增加身体痛苦,也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而且手术操作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术中稍有不慎引发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一旦感染,往往需要取出假体,控制感染后再行置换,过程曲折漫长,患者身心俱疲。
内固定则像是试图“修复原装零件”。对于年轻患者,骨骼再生能力强,骨折相对较为简单、无严重移位的情况,内固定是首选。它通过螺钉、钢板等器械将骨折断端复位固定,最大程度保留自身关节结构与功能,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比如一个 30 多岁因意外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壮年,骨折轻度移位,内固定后,凭借自身强大的愈合能力,经过数月休养,关节有望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日后无需担忧假体问题,可自由从事各类体力活动,不影响正常寿命与生活轨迹。
但内固定也有“阿喀琉斯之踵”。股骨颈部位血运特殊,骨折后极易破坏局部血供,即便复位固定,仍面临较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风险。据临床统计,部分患者内固定术后数月复查,发现骨折处毫无愈合迹象,股骨头逐渐塌陷坏死,最终不得不接受关节置换“补救”,先前内固定手术无异于徒劳,还让患者白白承受痛苦与延误病情风险。
在做出抉择时,医生需综合考量患者年龄、骨折类型、身体状况、生活需求等多方因素。年轻患者倾向内固定保关节,年老体弱者关节置换以求快速恢复功能、降低短期风险;简单稳定骨折可内固定尝试,复杂严重骨折则关节置换更稳妥。这一选择没有绝对标准,是医患双方在权衡利弊、直面不确定性下的谨慎落子,每一步都关乎患者健康走向与未来生活质量,承载着生命之重。
(陈磊 信阳154医院 急诊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