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俩 “股骨亲戚” 咋区分?别再傻傻分不清

2023-02-08 20: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股骨上的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就像一对 “亲戚”,都发生在大腿根部,也都好发于中老年人,常常让人混淆。但实际上,这两种骨折在位置、症状、治疗和恢复上都有明显差异,就像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性格和特点各不相同。骨伤医院创伤科医生每天都会接触这两种骨折患者,清楚区分它们,才能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更快康复。

一、位置不同:股骨上的 “两个驿站”
要区分这两种骨折,首先得明确它们在股骨上的具体位置,就像找到两个 “驿站” 在道路上的不同坐标。

股骨颈骨折位于股骨的 “颈部”,也就是股骨头下方、股骨粗隆上方的狭窄部位,这个部位连接着股骨头和股骨干,如同股骨上的 “细腰”。它深藏在髋关节内部,周围被肌肉和关节囊包裹,位置相对隐蔽。

股骨粗隆间骨折则发生在股骨颈下方的 “粗隆区”,这里是股骨大粗隆和小粗隆之间的区域,大粗隆像股骨外侧的一个 “突起”,小粗隆在内侧,两者之间的部位骨质相对疏松,但血供比股骨颈丰富。这个位置更靠近大腿外侧,相对表浅,周围肌肉附着较多。

简单来说,股骨颈骨折在更靠近髋关节中心的 “细处”,而股骨粗隆间骨折在稍靠下的 “粗处”,两者相距不远,但解剖结构和血供差异明显,这也决定了它们的 “性格” 不同。

二、症状有别:疼痛和姿势藏线索
虽然两种骨折都会导致髋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但仔细观察症状细节,能发现明显区别,就像通过不同的 “表情” 判断不同的情绪。

股骨颈骨折后,疼痛主要集中在腹股沟区(大腿根内侧),有时会放射到膝盖内侧。患者往往不敢站立或行走,平卧时想把受伤的腿伸直、抬高都会引发剧烈疼痛。更典型的是,受伤的腿会出现 “外旋畸形”,也就是脚尖不由自主地向外撇,像 “外八字” 一样,这是因为骨折后股骨头失去正常支撑,受肌肉牵拉所致。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疼痛则更偏向大腿外侧(大粗隆附近),疼痛范围比股骨颈骨折更广泛。受伤后同样无法站立行走,平卧时转动腿部会疼痛加剧。它的 “外旋畸形” 更明显,脚尖外撇的角度更大,有时甚至能达到 90 度,就像腿被硬生生拧向外侧,这是因为粗隆区周围肌肉力量强,骨折后牵拉更剧烈。

此外,股骨粗隆间骨折由于周围肌肉丰富,受伤后局部肿胀和瘀青往往更明显,而股骨颈骨折因为位置较深,肿胀和瘀青相对较轻,有时甚至不明显。

三、血供差异:愈合的 “关键密码”
骨骼的愈合离不开充足的血液供应,这两种骨折的最大差异之一就在于血供情况,这直接决定了它们的 “恢复能力”。

股骨颈的血液供应比较特殊,主要依靠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血管和股骨颈周围的小动脉分支,这些血管纤细且容易受损。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尤其是靠近股骨头的骨折,很可能损伤这些血管,导致股骨头和股骨颈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中断。血液供应不足,就像庄稼缺水,骨折愈合会变得困难,甚至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愈合时间长,后遗症风险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部位血供则丰富得多,周围有众多肌肉附着,肌肉内的血管网络能为骨折部位提供充足的血液。充足的血液就像充足的养分,能促进骨痂生长,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很少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的情况,恢复起来更 “顺利”。

这种血供差异是区分两者的重要 “内在特征”,也让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侧重点不同。

四、治疗方式:各有 “专属方案”
由于位置、血供和稳定性不同,两种骨折的治疗方式也各有侧重,就像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方。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更注重 “固定稳定性” 和 “预防股骨头坏死”。对于年轻患者或骨折位置靠近股骨颈基底部(血供相对较好)的情况,可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用空心螺钉或钢板固定骨折部位,尽可能保留股骨头血供。但对于年龄较大(通常 70 岁以上)、骨折位置靠近股骨头或血供受损严重的患者,医生往往会建议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直接更换受损的股骨头或全髋关节,避免后期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让患者能更快恢复行走功能。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则以 “坚强固定” 和 “早期活动” 为原则。由于血供好、愈合能力强,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内固定治疗,常用的有髓内钉和钢板。髓内钉就像从骨髓腔内穿过的 “主心骨”,能承受更大的力量,适合不稳定型骨折;钢板则贴在股骨外侧,通过螺钉固定骨折两端。固定后,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长期卧床,减少并发症。只有少数严重骨质疏松、内固定困难的患者,才会考虑人工关节置换。

五、恢复特点:康复路上的 “快慢差异”
治疗方式和血供情况的不同,使得两种骨折的恢复过程也大不相同,就像两条路况不同的康复之路。

l 股骨颈骨折恢复相对较慢。采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卧床休息,避免过早负重,防止骨折移位或股骨头坏死,通常需要 3-6 个月才能逐渐恢复行走能力,且需要定期复查,观察股骨头血供情况。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虽然能早期下床活动(术后 1-2 天),但完全恢复正常生活也需要 2-3 个月,且要注意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旋等动作,防止假体脱位。

l 股骨粗隆间骨折恢复则快得多。由于血供好、固定牢固,患者术后可以更早进行床上活动和下地行走,通常术后 1-2 周就能借助助行器下地,3 个月左右就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只要内固定稳定,很少出现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康复过程更 “顺畅”。

六、易患人群的细微差别:年龄和身体状况
虽然两种骨折都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在易患人群上也有细微差别,就像不同疾病有不同的 “偏好人群”。

股骨颈骨折更 “偏爱” 年龄稍大的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由于骨质疏松严重,股骨颈脆性增加,轻微摔倒就可能发生骨折。这类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比例较高,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年龄分布稍广一些,从中年到老年都可能发生,男性患者比例相对股骨颈骨折略高。这类患者中,骨质疏松也是重要原因,但往往因摔倒时受力更大或姿势更特殊(如髋部直接撞击地面)而导致骨折。

总结:分清 “亲戚”,才能对症处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虽然都发生在股骨上段,都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但通过位置、症状、血供、治疗和恢复等方面的差异,不难区分。股骨颈骨折位置深、血供差、愈合难,常需置换关节;股骨粗隆间骨折位置浅、血供好、愈合快,多采用内固定。

分清这两种骨折,对患者和医生都很重要。患者了解差异后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医生则能根据骨折类型制定精准方案。骨伤医院创伤科医生强调,无论哪种骨折,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恢复髋关节功能,让患者重新正常行走。

(张振平 西平合水骨伤医院 创伤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