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尤其在摔倒时,很多人下意识用手撑地,最先受伤的往往是手腕,而桡骨远端就是这场 “意外” 中最易 “中招” 的部位。这种骨折看似普通,却与手腕的解剖结构、受力特点以及人们的反应习惯密切相关。骨伤医院创伤科医生每天都会接诊大量此类患者,了解其中的原因,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常见骨折。
一、桡骨远端:手腕的 “前沿阵地”
桡骨是前臂两根长骨之一,位于拇指一侧,桡骨远端则是靠近手腕的部位,距离腕关节约 3 厘米左右,就像手腕的 “前沿阵地”,直接连接着腕骨和手掌。这个部位的骨骼形态特殊,背面相对平坦,掌面有一个轻微的弧度,外侧有一个突出的 “桡骨茎突”,是很多肌腱的附着点。
桡骨远端的骨质结构也有特点,骨皮质相对较薄,内部的松质骨排列疏松,尤其是中老年人,这个部位容易因骨质疏松变得更加脆弱。它就像一段 “细脖子”,连接着粗壮的前臂和灵活的手腕,在受力时成为应力集中的部位,一旦遭遇外力冲击,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摔倒时的 “本能反应”:手臂成了 “第一道防线”
人们在摔倒时,身体会本能地做出自我保护动作,最常见的就是伸出手臂,用手掌撑地。这个看似能缓冲冲击的动作,却让手腕成为了受力的 “第一道防线”,而桡骨远端则首当其冲。
当人失去平衡向前或向侧面摔倒时,大脑会迅速发出指令,让手臂伸出支撑身体,试图阻止身体直接撞击地面。此时,身体的重量和下落的冲击力会沿着手臂传递到手腕,最终集中在桡骨远端。就像一根竹竿被猛地压向地面,最下面的连接处最容易折断,桡骨远端在这种瞬间的冲击力作用下,很容易发生骨折。
这种本能反应虽然能减少身体其他部位(如头部、胸部)的损伤,却增加了手腕受伤的风险。尤其是中老年人,反应速度较慢,摔倒时更难调整姿势,只能依靠手臂硬撑,进一步提高了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能性。
三、受力方式:桡骨远端成了 “应力焦点”
摔倒时手掌撑地的受力方式,让桡骨远端成为了无可避免的 “应力焦点”,这种力学特点决定了它容易受伤。
手掌撑地时,地面的反作用力会沿着手掌、腕骨传递到桡骨远端,此时桡骨远端会受到一个 “弯曲力” 和 “压缩力” 的共同作用。如果手掌撑地时手腕处于背伸状态(即手背朝上,手腕向后弯曲),这种弯曲力会更大,容易导致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形成常见的 “柯莱斯骨折”;如果手腕处于掌屈状态(即手心朝上,手腕向前弯曲),则可能导致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形成 “史密斯骨折”。
此外,摔倒时手臂往往不是垂直于地面,而是带有一定的角度,这会使桡骨远端同时受到旋转力的作用,导致骨折更加复杂,可能出现粉碎性骨折(骨头碎成多块)或关节面损伤。这种多角度的复合力作用,让本就脆弱的桡骨远端难以承受,最终发生骨折。
四、人群特点:中老年人更易 “中招”
桡骨远端骨折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的发生率明显更高,这与他们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让他们成为了这种骨折的 “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 “隐形杀手”,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导致骨质流失加快,桡骨远端的骨密度下降,骨骼的韧性和强度减弱。就像一根被虫蛀过的树枝,轻轻一折就会断裂,中老年人的桡骨远端在同样的冲击力下,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骨折。
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也会下降,走路时步态不稳,容易因地面不平、光线昏暗或突发状况(如被绊倒)而摔倒。而且他们的反应速度较慢,摔倒时调整手臂姿势的能力较差,使得手腕受力更加直接,进一步增加了桡骨远端骨折的风险。
年轻人虽然骨骼强度较好,但在一些高能量损伤中(如运动时摔倒、车祸),也可能发生桡骨远端骨折,且多为粉碎性骨折或合并其他损伤,因为他们摔倒时的冲击力往往更大。
五、骨折后的 “典型表现”:手腕又肿又痛还变形
桡骨远端骨折后,症状往往比较明显,很容易被发现,这些表现也能侧面说明它是摔倒时的 “首当其冲者”。
最常见的症状是手腕剧烈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甚至轻轻触碰都会让人难以忍受。同时,手腕会迅速出现肿胀,皮肤可能变得青紫,这是因为骨折端出血,血液渗透到周围组织所致。
更典型的是手腕会出现畸形,如 “餐叉样畸形” 或 “枪刺样畸形”。“餐叉样畸形” 是指手腕向背侧弯曲,像一把打开的餐叉;“枪刺样畸形” 则是因为桡骨茎突向外侧突出,像枪的刺刀。这些畸形是由于骨折端移位导致的,一眼就能看出手腕的异常,也印证了桡骨远端在受力后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改变。
此外,手腕的活动会受到严重限制,无法正常弯曲、旋转,甚至连拿东西这样简单的动作都无法完成。这些症状都在提示,桡骨远端在摔倒时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六、如何减少 “中招” 风险: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既然桡骨远端骨折如此常见,尤其是在摔倒时容易发生,那么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减少摔倒的可能性和受伤的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l 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摔倒隐患。在家中,要保持地面干燥、整洁,避免积水和杂物堆积;在卫生间安装扶手,在走廊和房间安装夜灯,方便夜间行走;穿防滑的鞋子,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这些措施能减少意外摔倒的发生,从源头上降低桡骨远端骨折的风险。
l 增强骨骼强度,预防骨质疏松。中老年人应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 D,多吃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抗损伤能力。
l 加强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训练。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锻炼平衡能力,减少摔倒的可能性;同时进行手臂和手腕的肌肉训练(如握力练习、腕关节活动),增强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在摔倒时能更好地缓冲冲击力。
l 摔倒时尽量调整姿势。虽然本能反应难以改变,但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即将摔倒时尽量团身,减少手臂直接撑地的力度,或用手臂的侧面而非手掌撑地,可能会减轻桡骨远端的受力,降低骨折的风险。
总结:桡骨远端骨折的 “高发” 有原因
桡骨远端骨折之所以在摔倒时容易发生,是因为它位于手腕的 “前沿阵地”,是受力的 “应力焦点”,再加上人们摔倒时的本能反应和中老年人的身体特点,让它成为了最易 “中招” 的骨头。
了解这些原因后,人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减少摔倒和受伤的风险。即使不幸发生骨折,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及时到骨伤医院创伤科就诊,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良好的手腕功能。关键是要重视预防,让这根容易 “中招” 的骨头得到更好的保护。
(张振平 西平合水骨伤医院 创伤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