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质疏松患者摔一跤就骨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2024-09-14 20: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年患者在家中不小心滑倒,仅仅是一个看似轻微的动作,却导致了髋部或腕部骨折,从此卧床不起,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 骨质疏松。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骨头变脆是自然现象,摔一跤骨折也只是 “运气不好”,但事实上,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并非偶然,而预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治疗。

骨质疏松就像骨骼的 “隐形杀手”,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骨骼的质量。正常的骨骼结构致密且有韧性,如同坚固的蜂巢,能够承受日常活动带来的压力和冲击。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则像被蛀空的蜂巢,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骼的脆性增加,韧性下降,稍有外力就可能发生骨折。这种骨骼的 “脆弱” 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骨量逐渐流失;男性虽然骨量流失较晚,但老年时期同样会因睾酮水平降低、营养吸收能力下降等因素导致骨质疏松。此外,长期缺乏运动、日照不足、饮食中钙和维生素 D 摄入不足、吸烟酗酒、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等,都会加速骨量流失,为骨质疏松埋下伏笔。

一旦骨质疏松发展到一定程度,骨折就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很多患者回忆起骨折的瞬间,都觉得只是 “轻轻摔了一下”—— 可能是弯腰捡东西时没站稳,可能是下楼梯时踩空了一级,甚至可能是咳嗽时用力过猛。这些在健康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对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其中,髋部骨折被称为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它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数据显示,髋部骨折患者中,约有 20% 在骨折后一年内因并发症去世,超过 50% 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无法恢复到骨折前的生活状态。腕部和脊柱骨折虽然看似没有髋部骨折凶险,但也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导致脊柱变形、身高变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难度远大于预防。骨折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而卧床又会进一步加速骨量流失,形成 “骨折 — 卧床 — 骨量流失 — 再次骨折” 的恶性循环。同时,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术后恢复也更加缓慢。即使经过积极治疗,骨骼的强度也很难完全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依然很高。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来说,与其等到骨折后痛苦地治疗,不如提前做好预防,从源头上降低骨折的风险。

预防骨质疏松,首先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充足的钙和维生素 D 摄入是骨骼健康的基础。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 800—1000 毫克钙,50 岁以上人群则需要增加到 1000—1200 毫克。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都是钙的良好来源,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维生素 D 能够促进钙的吸收,每天适当晒太阳(10—15 分钟)就能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 D,也可以通过食用鱼类、蛋黄等食物或补充剂获取。规律的运动同样不可或缺,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爬楼梯等能够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肌肉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等则可以增强肌肉对骨骼的保护,减少跌倒的风险。此外,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也能减少骨量流失。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关键。尤其是女性 65 岁以上、男性 70 岁以上,或者有骨质疏松家族史、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曾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等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检测。骨密度检测就像给骨骼做 “体检”,能够及时发现骨量减少的情况,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一旦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降低骨折风险。

预防跌倒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同样重要。环境改造是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比如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保持地面干燥整洁,避免杂物堆积;夜间在卧室和卫生间安装感应灯,方便起夜时看清路况。同时,老年人应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减少跌倒的可能性。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人群,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提高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导致的 “一跤就骨折” 并非不可避免,它更像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示信号,提醒我们要重视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年轻时就开始积累骨量,中年时注意保护骨量,老年时积极维护骨量。只有将预防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让骨骼保持强健,让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能够灵活自如地活动,远离骨折的困扰。记住,对于骨质疏松来说,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也更有效。

(潘一品 南乐县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